什么是“联结”?
“联结”这个词很熟悉,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有提到,《正面管教》有提到,经常听到要和自己建立联结,和家人联结、和孩子联结,可到底什么是联结呢?书中是这样解释的“联结,是一种状态,它容易意会,却难言传,我们在生命的不同阶段要经历不同形式的联结。”还是没懂,百度了一下,“联结”是一个心理学名词,“联结是神经元的功能,建立样本与丘觉意义对应关系,丘觉是先天遗传的,先天不与客观事物相关联,或者说不与样本相关联,需要通过联结建立与样本的生理联系。初生婴儿在样本的建立过程中,同时建立样本与丘觉意义对应的联结,当联结形成后,样本就能点亮丘觉产生对客观事物的意识。”心理学上联结说白了,就是一个认识世界的过程,比如这是桌子那是椅子,这感觉是暖,那感觉是冷等。但是书里面提到的“联结”又不完全是心理学上的意义,在这里应该说炫一点叫“心有灵犀的默契”,说通俗点就是“良好的沟通”吧!
我们与父母、手足、朋友、伴侣在不停的联结-断裂-重新联结,联结平时感觉不到,只有在发生冲突、产生距离感时,我们才会意识到这种联结出了问题。
联结断裂会让人有孤独感、退缩和自我封闭以及对外界的愤怒甚至仇恨。这让我想起了经常看到听到的亲子冲突,孩子离家出走,甚至更过激的行为,亲子联结大概是彻底断裂了,而当事人并不知道。
联结的动力
孩子对父母或其他照顾者爱与关注、照顾的需求就像杯子,爱、关注、照顾就像水,父母及其他照顾者就像水池。当孩子饿了、累了、寂寞了、伤心时,就需要有人照顾、抚慰,就像水杯空了需要加水一样。满杯的孩子能获得很好的安全依附感,可以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能够集中注意力,与同伴形成良好的联结,对自己和世界有积极的看法。被子缺水的孩子不能获得很好的安全依附感,容易焦虑、黏人、或退缩并自我封闭,不能与周围人建立很好的联结。
孩子对杯子的状态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有些行为会让成人恼火。有的孩子希望自己的杯子一直满满的,鸡毛蒜皮的事就要跟大人抱怨。有的孩子在杯子缺水,等待续杯时,害怕剩余的水撒掉,会把杯子盖上,又因为无法得到续杯而表现出一些恼人的行为,比如拒绝吃饭、拒绝拥抱等。有的孩子会或用武力或耍小聪明,从别人杯子偷窃东西,行为包括打人、要挟、诱骗并占有别人的物品,其实他们的目的是获得大人的关注,得不到满足宁可获得负面关注,如果大人还是不理不睬的,孩子很可能会因续杯要求落空而陷入绝望。有的孩子的杯子似乎永远蓄不满,你给的越多,她要的越多,比如你越关注,她越得寸进尺,这些都是没有安全依附感的表现。
日常生活中的不安和挫折,疾病、事故和创伤,都会将孩子的杯子倒空,而打骂、责备、严加处罚或不理不睬都会使杯子空的更快,冷漠和虐打甚至会把杯子打漏,无法蓄水,这样孩子很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
我们要进我们所能,让孩子感受爱与尊重,意识到自己的不可或缺,自己是受人欢迎的。不断蓄满杯子,是亲子联结的根本。
游戏中联结
游戏是建立联结的最好方式。
“目光之爱”婴儿与父母最初的联结是用“目光之爱”,通过婴儿与父母的深情对视建立联结,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目光之爱”会越来越少。看到这里我突然觉得和姑娘“目光之爱”太少了,于是玩起了“看看谁先笑”游戏,两人必须对视,可以做动作,有面部表情,但是必须保持对视,我发现真的好久没有认真看孩子的眼神了。
“镜子游戏”就是学孩子的样子,但不要让她觉得是嘲讽。最近封闭在家,有一天我出门了一天,回家发现姑娘情绪不对,蔫头搭脑的,对我不热情,我说抱抱也被拒绝,提议玩游戏也被拒绝。于是我跟在她屁股后面她做什么,我做什么没两分钟,她就忍不住笑了,还做出各种滑稽动作让我学。
“蒙猫猫”这个典型的联结游戏,可以让游戏者体验联结和断裂、再联结的过程。其它的经典游戏还有木头人、捉迷藏、追逐等。
游戏没有一定之规,能让我们和孩子之间建立一种亲密联系就好,在游戏中让孩子体验到爱与尊重,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