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然合上书中的最后一页,心中回荡的那句“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却是久久不散,窗外几抹淡橘色斜阳洒在书桌上,柔柔地诉说着世界的蜜意。几丝似有似无的暖意在心中升腾起一片氤氲的雾,有点朦胧,却和着些甜甜的滋味。怔了一刹,我似乎明白了封面上那片泛起微波的湖的意蕴,我一直以为那是”荒原“上的湖,但,我错了。荒原上的湖是暮气沉沉的,那粘稠滑腻的液体不可能泛起任何一丝生气,荒原上的太阳是灼热难当的,空气中到处都弥漫着焦糊的味道,不可能容得下一轮和煦的落日——那是迪伦心中的湖,那是她美丽的幻梦与隔绝残酷的荒原的一片薄薄的帷幕。 在《摆渡人》的世界中,灵魂在离开人世之后必须经过荒原才能到达彼岸。成千上万的摆渡人为了让一个个灵魂逃脱荒原上的恶鬼,得到永远的安息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一遍遍的摆渡——直到他们“报废”,失去利用价值。而摆渡人崔斯坦和他的灵魂迪伦在横跨荒原的途中产生了依恋,而爱是一种如戏蝶般纯美而似藕丝般坚韧的情。正是这份恋意让迪伦在到达彼岸后成为第一个打破帷幕回到荒原的人,也让迪伦和她的摆渡人在一次次共同面对荒原上的生死抉择中逐步成长起来,不仅是情谊的深化,更是灵魂的洗礼——迪伦学会了面对自己的梦魇,学会了为他人奉献;崔斯坦也迈开了最后一步,作出了命运的决定,前所未有地打破了摆渡人“轮回”,成功逆转了命运之轮,最终和迪伦一起获得新生,打破帷幕,从一缕魂魄成为了真正的人类,创造了亘古未有的奇迹。
显而易见,小说的明线,也就是第一个主题就是——爱
在初览此文时,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此书唯一的主题即是歌颂爱的坚韧,爱的无悔,爱的力量。所谓的“摆渡”也就是寻找爱的过程,只要找到了爱,就能创造奇迹,打破命运。的确,书中多处暗示了恋人间纽带的坚韧一次次把迪伦从厄运手中夺回,也正是这种心有灵犀使迪伦坚信崔斯坦还在荒原上等待着她,打开了决定命运的心扉。但真的如此吗,仅仅是“爱”作为摆渡的意义所在吗? 许多读者(包括我初览此文时)都似乎忽略了一条若明若暗的线——安全屋。当我们带着刻意的目的去再走一遍这条线的时候不难发现安全屋,一如其名,是迪伦在朝不虑夕的旅程上真正也是唯一可以放下防备,敞开心扉的地方。每天迪伦竭力赶路的目的就是能在危险到来之前尽快赶到下一个安全屋。在荒原上迪伦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坐在安全屋的火炉前一边烘干自己湿透的衣服一边和崔斯坦聊天。显然,安全屋是一种意像,真正让迪伦在意的是在这段危机四伏的流浪中安全屋背后代表的东西。说到这里,小说的第二个主题已经呼之欲出了。
没错,小说的第二个主题就是——“家”。
迪伦从刚开始因为厌倦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烦闷的生活逃离她视为累赘的家,但是到了荒原后第一句话就是寻找她熟悉的家;当迪伦终于接受再也回不到以前熟悉的家的残酷事实后,迪伦强迫自己把心中的幻象所塑造的安全屋视为第二个家,她在心中告诉自己——至少有崔斯坦在,那么这片刻的“家”也能带来暂时的安心与放松,她甚至认为这些“家”还算完满。可当迪伦含着泪跨过最后的分界线的时候她终于意识到自己有多么天真,她的“家”是有多么脆弱,毕竟归根到底,那些“家”是暂时的;迪伦的心像——那片荒原以及上面所有的“家”在跨过分界线的瞬间分崩离析,而崔斯坦迎来的又是新一轮的轮回。读到这里,“彼岸”似乎成了所有灵魂最终的结局,最终的“家”。但在迪伦看来,“彼岸”的“家”虽然如同极乐净土般美好,可终究是残缺的——它没有崔斯坦,夺走了迪伦的另一半心。迪伦看来,这个没有亲人的“家”也只能算是一个寓所罢了。终于,迪伦决定冲出这座散发着虚幻光芒的空寂城堡,回到了荒原并和自己的爱人一起披荆斩棘,冲破帷幕,回到了那个她曾经想逃离现在却想永远待下去的小破屋。 稍作分析,我们就能看出一个完满的“家”必须具有一份保证,一份亲情,一份完满。 而其实这正是现实中完美的家庭的影射——有物质保障,情感保障,没有裂痕的家才是生活中真正可靠的的避风港。
本以为小说的主题就到此为止了,可终究还是有一个问题一直让我倍感困惑——崔斯坦究竟是怎么样什么时候成为一个“人”的,或者说,究竟有没有这么一个决定性的时刻,彻底地划分出“以前的”崔斯坦和“今后的”崔斯坦。要找出这个瞬间很难,因为小说的后半部分迪伦摆渡崔斯坦的时候无时无刻不在暗示着崔斯坦的改变,当我快要放弃的时候。我想到了在作品中“人”的定义,也就是在克莱儿(作者)看来“人”与“非人”的最大区别在哪,在我看来,这条分界线应该是“情感”。崔斯坦在前半部分提到了“在一次又一次地目睹了人的所有自私,罪恶之后我渐渐变得冷淡起来,不再试着理解它们,而是把这当作一份不得不完成的工作。”我们可以看出是“恶”让崔斯坦变得冷漠,夺去了感情。再进一步深究,正是迪伦让崔斯坦明白了“恶”的反面——“善”才唤醒他沉睡多年的情感,把崔斯坦摆渡回人间。我们不难发现,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当迪伦在一次为了救一个落难的灵魂而身陷险境的时候,崔斯坦心中的那份“善”在沉睡多年之后终于被触动了,他第一次不顾自己的安危救一个素不相识的灵魂,在那一瞬间,“摆渡人”在他眼中不再是一份日复一日的工作,不再是一轮命运的轮回,而是一份光荣的救赎。正如崔斯坦自己所言——“我知道我有什么被改变了,我知道有什么不对,却说不上来。”再深究一层,不也是这份在崔斯坦心中埋没多年的“善”让崔斯坦对迪伦这种“处女般纯洁的灵魂”有了特殊的感情么?
谈到这里,应该可以下结论了,这正是小说的第三个主题——“善”。
写到最后,我还是想起了那句话——“每个镌刻着善意的灵魂,都会成为你生命中的摆渡人。”试想一下,如果社会中的我们都愿意把善意铭刻在我们的灵魂之上,那社会上的各种矛盾都会冰消雪融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温暖吧。当所有所有的猜疑都冰释,一切一切的干戈的化为玉帛,那时,或许就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境界了吧。 或许,在那时,就不需要摆渡人了吧……
再看窗外时,月光已如霜般洒满了整座城市,好柔好柔。在月光的映射下封面上的湖变成了蓝色,仿佛是我的心像,深蓝微波下藏着的橘色的善意与爱正在默默地等待着重见天日的那一天……
尾记——每一个镌刻着善意的灵魂,都会成为你生命中的摆渡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