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你的孩子可能面临的小学教育——全课程,你听说过吗?
没有语文、数学老师,只有两位教师包班,负责全班所有教学;课程变了,曾经的一大兜子教材缩减为一本;教室也发生变化,讲台不见了,墙上贴着孩子的笑脸照,还有随处可见的可爱玩偶……这就是目前北京中关村一小实行的“全课程育人”实验,唯一目的就是让刚上学的孩子爱上学校……14年开始,包括我常州市在内的深圳、重庆、大连、青岛(七所学校)等纷纷向北京亦庄小学学习,开始试点“全课程”。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尝试,也是创新社会、创新教育大背景下的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何为全课程?他有哪些利弊?他会给学生、家长、老师带来什么影响?我发挥我的“小铲子”功能,深挖一下。
一、什么是全课程
全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是针对持续十年的课改都是单学科推进、学科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弊端提出来的概念。“全课程”系列读本的内容是一个个主题鲜明、饶有趣味的单元,整合现有各学科,不着痕迹地开启孩子们的小学生活,包括绘本、故事、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游戏等,让孩子们乐在其中。
一句话概括即:减轻孩子们的学业负担,让每个孩子爱上学校,游戏为主,寓教于乐。
1、主题式教育,全课程覆盖
“全课程”以培养“全人”为目标,覆盖“学校的全部生活”,推动学科全面融合。如深圳明德实验学校小一年级为学校自编教材。4个单元分别是:“我是谁?”、“我们来做好朋友”、“我们的学习小组”、“我很快乐”,每个单元里面有优美的诗歌、生动的绘本、精彩的游戏……而其组成部分则是图片、汉字、数字、英文等,比如其卷首是一首诗歌《上学去》,第一单元就有“开学啦”、“大卫上学去”、“我是小学生”、“我的身体”、“动物学校”、“一去二三里”、“HappyFace”等7课及单元闯关、明德小学堂等内容。如常州博爱路小学课程:唱“蔬果”进行曲
学儿歌
做小诗人
画瓜果
猜谜语
创意瓜果
瓜果游戏:人参果蹲,蹲完了黄瓜蹲
2、从改造教师到改造教室
全科教师,从以教材为中心走向以孩子为中心。改变是一名教师一本教案教一个学科多年,教多个班级的现状,实现一名教师教一个班级的多个学科,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研究学生,实现因材施教。全科老师不仅教学,还要编课文。
英语单词跑到了孩子们的书包橱上;扎板上的“大卫,我可以”主题板块是孩子们关于“遵守”与“不遵守”的规则约定;“认识时间”延伸到了两个窗户之间的狭窄区域,孩子们在这里学会作息;就连教室地板上也学生们设计的生字龙卷风游戏占据了,让生字学习变成了有趣的事情……
二、争锋相对的不同的声音
一:新课程是素质教育!
1、育人比学知识更重要!
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掌握多少学科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让孩子喜爱学习、热爱生活、快乐成长才是至关重要的。全课程对课程设置、学科教学和班级生活都进行了适度调整,用源于儿童生活的主题打破学科壁垒,尽可能地把自由、快乐、兴趣还给孩子们。在减轻学生学业压力的同时全方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注重孩子的情商培养。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某老师说:未来的教学模式肯定会和现在的中高年级有很大差别,将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到了四年级,可能一个年级有4个数学老师,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去听自己喜欢的老师的课程。因为老师的风格不一样,不同老师可能会有不同的粉丝。大家都当过学生,如果你喜欢某一门课的老师,这门课的成绩一般不会差,因为你上课的时候很快乐,很用心。
二:全课程是一出闹剧!
1、快乐教育孩子最后真的快乐吗?
教育改革成功与否和中国教育评价体系息息相关,假如应试教育大环境不变,一所甚至几所学校的努力基本上起不到太大作用。小学教育讲究快乐,不打牢基础,那初中怎么办?你拿什么和那些已经适应了各类培训、考试的孩子们竞争?
2、老师能行吗?
包班老师被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对他们的要求不仅是琴棋书画样样全能,还需深谙幼儿心理等。这样高素质的小学教师队伍能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来吗?当体育老师教数学成为现实后,孩子的专科教育能进行的好吗?宽松的环境,孩子的天赋就能自由发展吗?个性化教育对老师的要求极高,引导式的教学要老师有充足的知识准备,细致的观察能力,比传统教学模式难多了。
3、课程合理吗?
这些课程更适合幼儿园,(幼儿园的方式可以参考这篇)大家就感兴趣的话题通过音乐、美术等多种方式表达,可到了小学阶段,不再只是明白一种表达方式,我们需要学习入门,而不只是觉得这门不错。入门可以循序渐进,可以围绕教学点如认字进行多媒体教学(这个我会另外写一篇),但这样的大杂烩无异于蜻蜓点水,不过雨露均沾,不能深入学习。学生只是觉得好玩,等到了中高年级一下子进入学科教育,在同僚(和孩子一样大却因传统教育而成为学霸)的压力下,之前建立起来的自信都没了,反而陷入了紧张与恐慌中。没有深度学习却不热爱学习,热爱学习却不深度学习的。
三:全课程给我们带来什么?
1、孩子:
在没有考试压力、没有一对一考核的情况下,孩子需要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积极举手发言、积极参加活动、勇于挑战自己不擅长的方面。总的来说,这更适合外向型的能力出众的孩子,能说会道、能歌善舞,这样的孩子会在“全课程”中获得极大地满足。如果是内向型学术型的孩子反而有一种吃不饱的感觉。
2、老师
没有考试不代表没有考核,老师们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到备课中。或自编课程,或学习观摩,或调整创新,这些都会变成更多的量化指标来约束老师。老师不仅需要有完备的学科知识,灵活的脑洞大开,还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寓教于乐,真正把教学融入到玩乐中,这个很不简单。
3、家长
赞成的家长需要做的是极大地配合老师,配合老师提供各种所需的材料、配合老师为各种活动提供便利、鼓励孩子多多地参与到各种有意思的课程中。反对的家长会做的是当孩子完成了一天“全课程”回家时带他进入“人教版”的海洋再次遨游······
你会做怎样的家长?你对“全课程”怎么看?请给我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