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
彷徨于天地之间,终将呐喊。《呐喊》与《彷徨》这两本书总是被编成一本合集。两本小册子放在一起,名字中间被用“·”隔开,书似乎就有了一种淡淡哀愁的味道。
我手里的这本合集中,将《彷徨》放在了中间,而《彷徨》的第一篇文章便是讲那位被我们熟知的祥林嫂了。从干活麻利快速,让人赞叹,到那“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只经历了一次婚礼和一次死亡。
她从家乡瞒着家里人偷跑出来第一次给别人当女工,只是为了逃那一次婚。可是最终还是被家人抓了回去。而到最后,丈夫和儿子却齐齐地死了,儿子死的尤其惨,被她总念叨在嘴上。于是,她又回来给那家人当女工了。可是这次却让那雇主和读者一起地失了望。第二次工作她好像失了魂一样,什么都做不好,而且大半是因为“克夫寡妇”的关系吧,雇主一家有时候也看不上她,不让她准备祭祀。她便到处地去讲自己儿子的惨状,讲了多次,别人都要背下来了,她还要讲。甚而至于被别人嘲笑,她也要讲。久而久之那里的人都养成了嘲笑她的喜欢,见到她的时候一定要拿她来找找乐子的。以至于她越来越精神恍惚,雇主家也不要她了。
祥林嫂一开头的形象其实是很恐怖的。她拿着个乞讨碗问鲁迅:“你说,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再加上那“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的脸庞,实在是吓人,晚上看是会导致背后凉飕飕的,然后非常有可能做噩梦。然后鲁迅才从祥林嫂一开始的形象说起,讲到最后“祥林嫂死了”。我们都知道祥林嫂是去见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了。
而导致祥林嫂变化最大的两件事,作者却并未花很大的笔墨,大部分通过了路人的口来说。那么祥林嫂这一女子的前后改变难道仅仅是因为那两件事情吗?因为她的婆家?我觉得,雇主、拿她的痛苦当笑料来说的人其实也有责任。她自己说不定也要背负一部分责任,拿自己的痛苦故事一遍又一遍地对别人说,即便是最为善心的老太太到最后岂不也是“不会流泪了”吗?在施加暴力者和冷眼旁观者,甚至于落井下石者之间,她的心灵承受不住多方面的压力了,最终乃至于崩塌。活下去的希望只是为了知道:“那么,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的?”,一旦知道了作者的答案,即使那答案有些不清不楚,但在她的心里,已经让“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这一想法变得越来越真实和更有可能,以至于最后的悲剧发生。
可是,我们连祥林嫂到底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