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之二2019-01-12

心即理:七情六欲比人性更重要

心即理是阳明心学的基石,之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都以此为基础展开的。其实,“心即理”就是王阳明龙场悟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的归纳版、极简版,为何“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呢,因为所有的理,天理、真理,人生大道理,都在我心里,不在我心外,这些能让我们自由经营人生的理都在我心内,我还去向外求什么

那么,由此可知,所谓“心即理”,直白而言,就是理在我心里,心外没有理。

有人对此持怀疑态度,声称,人世间有那么多“理”,我们的心都能装得下,恐怕还是应该向心外的事物上去寻求些理吧。

王阳明要他举例。此人就举例子说,比如孝顺的理,他在我们心外还是在我们心内呢?

王阳明问他,你孝顺父母之前可曾去向别人讨教过如何孝顺父母?此人回答,好像没有。

王阳明再问,你可曾问过你父母,应该如何孝顺他们?此人回答,这个何须问,用心去做就是了。

王阳明笑道,这就对了。孝这个理不在父母身上,自然也不在所谓的专家学者身上,只要你真有孝顺父母的心,去用心,孝顺的理自然就出来了。如果这个理真在父母或者专家学者身上,那当父母去世或者专家死翘翘了,你为何还知道孝顺的这个理呢?由此可知,这个理就在你心里。

再比如,孔子没有提出“仁”这个理之前,很多人也在行仁的事情,如果“仁”这个理在孔子身上,那孔子离开我们已经很久了,我们为什么心里还有个“仁”的理在呢?

一切你所认为的流传在世的天理、真理和人生道理,其实都在我们心里,只不过有人把它从心里变成了行为和言语罢了。为什么很多人听到一些理就觉得很对,这是因为它和你的心是契合的,而之所以和你的心契合,是因为你心中本就有它

比如,人人都喜欢忠诚这个理,就是因为它在我们每个人心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我的心外什么理都没有,所有的理都在我们心中。

为什么所有的理都在我们心里,而不在我们心外呢?

这就要从朱熹讲起。中国儒家认为,我们的人心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性,也就是人性,仁义礼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用今天的话来讲,这些都是正能量,人性就是善的。不过,我们的心中除了这一部分性外,还有一部分就是情。所谓情,指的就是七情六欲、情感、情绪。

朱熹认为,我们心中的人性是善的,善的就是符合天理的,但是七情六欲、情感、情绪却是可善可恶,毫无规律,不容易控制的,比如人往往会收情欲的控制而作出坏事,又往往会因为情绪失控而作出懊悔之事,但我们又能难控制它,找不到一劳永逸的方法,朱熹找到了,但这个方法简单粗暴,朱熹说,既然无法控制,那就把七情六欲、情感、情绪从我们的心中祛除,只留下正能量的人性。

所以,朱熹主张的是“性即理”,也就是说,我们人心中只有人性是符合天理的,而七情六欲、情感、情绪不符合。

我们在前面曾讲过朱熹让你去心外格物,为什么他让你去心外格物,原因就在这里,他把我们人心中“情”的那部分祛除了,只留下了性,这样一来,我们的心就少了一部分,所以必须要去心外再格些理回来补充我们的心。

王阳明当时很不满意朱熹的一点就在这里:我们的心明明是完整的,你非要祛除掉一部分,去向外格点理回来,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

所以,王阳明的主张是,人性符合天理,毋庸置疑,而七情六欲、情感、情绪既然是与生俱来的,它也应该符合天理,只不过我们要把它控制在中庸的位置上。所以,性和情,都符合天理,性和情组成了心,于是,王阳明提出的理论则是“心即理”。

性即理和心即理,只一字之差,但意义却是天壤之别。

朱熹说它能通过一系列修行方式把七情六欲、情感和情绪从我们心里祛除,如果他没有在胡扯,那人就成了毫无情感的机器人。理学家都讲究静坐克己,静坐的过程中,就是在祛除这个七情六欲、情感和情绪。但是,真的能祛除吗?

王阳明的看法是,情,既然是与生俱来的,就不可能祛除,理学家所谓的祛除,只是暂时掩盖,中国历史上有一种摧残人心的制度叫太监制度,它背后的思想就是,想把一个男人的性欲祛除,用王阳明的说法,这只是在压制,你根本没有祛除掉,相反,一旦一个太监得势后,他做出的恶行要比正常人厉害十倍百倍。就是因为你压制了他的情欲,使他无法正常宣泄。

其实在王阳明看来,人生在世要做成事,人性固然重要,但七情六欲、情感、情绪更重要。人性是指路牌,它给我们指引了一条对的路,可我们要走向这条路,并且走到底,必须要靠情的力量。你对一件正确的事不付出感情,这件事虽然是正确的,你也无法把它做成。我们心中的情感,是让我们奋发向上的催发剂,你投入多少感情,决定了你在正确的路上能走多远,走的有多好。

比如在我们人际交往中,很多时候,我们用的是情感,情能动人,情能感人,如果你和人赤裸裸的谈人性,它固然是正能量,可由于没有情感的润滑,你终究得不到对方的心。

承认适度的七情六欲、情感和情绪符合天理,就意味着我们承认每个人都有欲望,这欲望恰好是人能创造伟大人类社会的重要因素。当我们要做一件伟大的事需要别人的帮助时,我们承认别人的欲望,就能让我们少走弯路,直奔主题:我能满足你什么欲望。有人有成名的欲望,有人有发财的欲望,也有人想做圣人的欲望,这些欲望只要处于人性的指引和监督下,那它就符合天理。掩盖它,甚至想祛除它才是违背天理。

谈到这里,我想大家都大致明白了,王阳明为何说“心即理”,也就是说所有的理都在我们心里,不在我们心外。

原因就是,我们心中有个指引我们走正确道路的人性,不需要心外之物的指引,又有个帮我们推上正确道路的七情六欲、情感,不需要外力的推动。你走错路,人性会理性的纠正你,你停滞不前,七情六欲、情感和情绪会充满激情的推动着你,帮助你走。

人靠心做事,一旦用心,万事可成,而成的事就是理的展现。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理都在我们心里呢?你还需要去心外求吗?很多人之所以做不成事,不是因为智商,而是因为用心不够。或者说,虽然走的是一条正确的路,但投入的情感不够,一旦情感不够,他就会向外求,试图通过外部的力量,这外部力量在他看来就是成功经验的理,用这种理来解决情感缺失的问题,但如你所知,这很难成功,而且也没有必要。

明白了心即理这个理论,就要运用它,我们如何正确运用心即理这个伟大理论呢,需要从它的衍生概念入手。“心即理”的第一个衍生概念就是“心外无物”。

心外无物(1):只有你肯用心的事物才是你的

什么是心外无物,是不是如我们所说的“闭上眼睛就是天黑”的唯心主义呢?如果心外无物只是掩耳盗铃似的心学概念,那王阳明不可能靠它创建了三大军功,被今天的我们所知。也 不可能影响那么多后来的伟大人物。所以,心外无物看似简单的四个字,但深层意义绝对没有那么简单。

我们来看下王阳明是如何解释心外无物的?王阳明对心外无物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很干脆利落,同时也有点讨巧。他说,心外无物的物,是事情的意思,也就是说,心外无物其实就是心外无事。他在《传习录》中举的例子是,比如你用心孝顺父母,那孝顺父母就是一件事,如果你不用心孝顺父母,那就没有孝顺父母这件事。比如,你要吃猪头肉,猪头肉不是一“物”,吃猪头肉才是一“物”。表面看,你是用嘴吃的,但背后指使你嘴的却是你的心,只有你的心想吃猪头肉了,才会指使你的嘴去吃,这一吃,就有了吃猪头肉这件事,这个“物”。

你心动了产生个念头去做某件事,这件事才会发生。你没有心动,就没有产生要去做某事的念头,那件事就不可能凭空出现。你以为这样解释心外无物就完了,在王阳明看来根本没有完。王阳明所谓的心外无事,必须是你心动之后用心去做这件事,这件事才真正存在,你心不在焉的做一件事,这件事就不存在。比如孝顺父母,你不用心去孝顺父母,即使形式上做的再好看,也没有孝顺父母这件事。

这段叙述其实和《中庸》的“不诚无物”异曲同工,什么叫“不诚无物”,就是说,如果你对一件事不真诚的去做,那这件事就不能称其为事。所以,你用心,才有那件事,你不用心,那件事就不存在,于是,心外无事,物者,事情的意思,所以,心外无物。这个角度的心外无物,有两种启示。

第一:积极的启示是:做任何事,发心,也就是你的念头非常重要。念头要绝对的正,惟有这样,你所做的事才具备伟大意义。对于伟大之事,人人都会用心去做,一旦用心,天下万事,皆可成。反之,不用心或者念头不正,这件事就是无聊甚至是恶事,尽量不要做。你若用心,“物”就出现,你若不用心,“物”就不可能出现,这就是心外无物。

第二是消极的启示:心外无物,是一种提醒甚至是警告:人类之所以迷惑痛苦,就是因为把很多不属于你心内的事情拿进了心内,导致了心外什么都有。

你看到别人起高楼、买豪车、睡美女,你就羡慕嫉妒恨,发出“大丈夫当如斯”的感叹,在这种心态下,你会急功近利,不择手段,快速致富,而你的良知、灵魂却没有跟上来。大千世界,在我们心外的确什么都有,倘若你心外有物,那你会被活活累死。心外之物永远是别人的,只有你肯用心的东西,才是你的,那才是你心外之物。

我们对他人的羡慕嫉妒恨,让我们内心波澜四起,无法心安,这就不是我们的心内之物。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其实是告诉我们,关注那些让你心安的物,而不是那些让你心不安,比如羡慕嫉妒恨的物。

关于心外无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岩中花树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王阳明和一位朋友去山间游玩。他的朋友指着岩石中的一朵花问王阳明:“你常说心外无物,像这朵花,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与我的心有什么关系?”

王阳明回答他:“你未见到这花时,这花与你的心是同归于寂的。你来看这花时,这花的颜色一下子就鲜明起来,由此可知,这花并不在你的心外。”

这个“岩中花树”论众说纷纭,各种讲法,但其指向都是心外无物,这个是无可置疑的。我们如何来理解这个故事呢?其实,只要你把心外无物的物变成事情,就特别容易理解了:你没有去看花时,说明你的心没有指使你去看,心没有动,心没有动,那就没有看花这件事,心指使眼睛去看花,才有了看花这件事。但是,心外无物如果全把物解释成事,是很一目了然,而且容易让人记住。遗憾的是,这并非是心外无物的全部解释。

我们现在就来看王阳明对心外无物的第二种解释。

心外无物(2):万物都是我身体的一部分

“心外无物”的第二种解释也是“岩中花树”的第二种解释。

现在,让我们来仔细分析下“岩中花树”这个故事。

王阳明那位伟大的朋友的意思是说:你看啊,这朵花,在深山中自开自落,和我的心无关。和我的心无关,它就不在我心内,既然它不在我心内,那就是在我心外。可你王阳明却说,心外是没有事物的。你怎么解释呢?

我们从王阳明这个朋友的这段话就可以看出,他是个唯物主义者,在唯物主义者眼中: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那朵花自开自落,不以我心,也就是我的意识为转移。所以,那朵花就是客观存在的,和我们的心毫无关系。

这段话没有问题,世界上有很多客观存在,你见过的和没有见过的,都在客观存在的。唯物主义的那一套,你还真不好辩驳,一个“客观存在”在他们看来就是绝对真理。

那么,王阳明是如何应对他朋友这段话的呢?我们来听听王阳明的原话,他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是同归于寂的。寂是寂静的寂。这个字,相当重要,它是我们理解这段话的钥匙。寂,可不是消灭,灭亡的意思,而是一种静止。它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只不过还没有从寂转入动。

知道了这个字的大致意思,王阳明这句话就很好理解了。王阳明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你未看此花时,由于你的心没有指使你的眼睛去看,你的心和那朵花没有建立起联系。所以,你的心针对于那朵花而言,就是没有目的的,是寂的,是没有动的。而那朵花固然是客观存在的,但由于它没有和你的心建立联系,它针对于你的心而言,就是寂的,没有动的。

这是王阳明的解释的第一段话,再来听下一段:当你来看此花时,事情就变了。你用眼睛看此花,是受心的指使,心指使眼睛看到了花。那么,心和花就建立起了联系,你的心针对于花而言,它从寂转入动,而花针对你的心而言,也从寂转入动,进入你的眼帘。

这就是王阳明心学中,我们和天地万物的关系的一个唯一存在,感应。也就是说,我们和天地万物的关系只能是感应或者不感应,没有第二种关系,没有第二种存在。

现在,最关键的部分来了:当你和花建立感应后,还不算完,你必须要给花赋予价值,花才能在心中存在。那么,王阳明给花赋予的价值,就是此花一时鲜艳起来的“鲜艳”。

天地万物,存在的前提是有价值,而价值必须要由我们的心来赋予。你和任何东西建立联系,都会潜意识或者有意识地赋予它们价值。不建立联系,就不可能赋予天地万物价值,没有了价值的天地万物对你而言就不是天地万物,所以说,“心外无物”。

为了让大家能更好的理解这个结论,让我们来听一段王阳明在《传习录》中的话:

王阳明曾问他的学生说:“你看这天地中间,什么是天地之心?”

学生回答道:“曾经听说过,人是天地之心。”

王阳明再问:“人又凭什么叫作天地之心呢?”

学生回答:“是因为人有灵性。”

这段对话是先验论,所有的儒家学者都承认人是天地之心。因为人有别的东西没有的灵性,这个灵性就是我们的心,王阳明后来所谓的良知。

王阳明在得到弟子的回答后,就展开议论道:“由此可知,天地之间充塞的,只是这个灵性。我的灵性,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失去了我的灵性,谁去仰望它的高?地失去了我的灵性,谁去俯视它的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性,谁去辨别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开了我的灵性,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

听到这里,我们想到了什么,唯心主义。没有我的心就没有天地鬼神万物,这不是唯心是什么?

但人家王阳明还有下一段,而且是最关键的一段。这段话就是:“但是,我的灵性离开了天地鬼神万物,也无所谓我的灵性了。”什么意思呢?王阳明的意思是,我的心和天地鬼神万物是同时存在同时消失的。他说,那些死掉的人,他们的心不见了,他们的天地万物鬼神就不在了。因为这种人的心和天地万物发生不了联系了。发生不了联系,就赋予不了天地万物价值。

所以,“心外无物”的第二种解释是物,是价值的意思。天地万物所以有意义有价值,不是它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是我们心赋予它的。没有了我们的心,天地万物的价值就不存在。所以,心外无物。

心外无物的第三种解释是:万物一体,“万物一体”是阳明心学的世界观。意思是,天地万物和我的心是一体的。如果天地万物和我的心是一体的,万物都是我身体的一部分,谁敢说自己的四肢、头、五脏六腑是心外之物呢。所以,心外还有物吗?没有了。

为何王阳明要说万物一体呢,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上都有个良知,良知光明,就能把所有的万物都当成自己的一部分,比如一个小孩,表面看,他并不是你身体的一部分。但他在井边玩耍时,如果你良知光明,你看到后就会很紧张,这说明你的心和他就是一体的。如果不是一体,你就不可能感到紧张。

其实,王阳明的“心外无物”乍一听上去,很有点唯心感觉。但是它并不是唯心。最后,讲几句题外话,所谓唯物唯心,只不过是我们人类给各类哲学贴的一个标签,它不是天经地义的真理。不具备客观意义。另外,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也能发现,王阳明心学不是绝对的唯物或者违心。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能明快地说明“心外无物”:金钱是个物,客观存在的,很多银行里都有它。可如果你不用心去赚到它,也就是和它发生感应,这些客观存在的金钱和你有什么关系呢?

“心即理”衍生出的第一个概念就讲完了,“心即理”衍生出的第二个概念是什么呢,那就是“心外无理”。

心外无理:人人都是天理大师

度阴山讲阳明心学

其实,心即理的另外一种表述就是心外无理,心外无理在心即理一讲中也讲了不少,那为什么还要单独拿出来讲呢。因为心外无理,包含的内容很多,而且很重要,同时它又恰好符合阳明学的基本思想之一,人人平等。所以,我们现在就详细讲述下心外无理的大致内容。

我们很多人都在西方影视剧或者是香港影视剧中经常看到关于司法的场景画面,如果你稍加留意就会注意到,在法官的右侧,有两排人坐在那里,各种各样的人,我们称他们为陪审团。陪审团的主要任务是,倾听原告被告、原告被告的律师在法庭上诉说案情和呈送证据。最后,他们这些人会私下开个会,举手表决,被告是有罪还是无罪。

法官呢,只能遵循陪审团的意见。那么由此可知,陪审团可不是陪审,而是审。让我们大惑不解的是,判一个人有罪属于法律问题,必须要法律专业的人才有资格拿出判决。而陪审团成员几乎都是法盲,他们为何有权力判定被告的生死呢?

其实,这个陪审团制度的制定的理论基础就是我们中国人的阳明心学。阳明心学认为,所有的天理和道理、真理都在我们心中,人人心中皆有真理、天理在。既然是真理和天理,那它就符合是符合善。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不需要专业知识,就能判定事物的是非善恶,因为当我们判定事物的是非善恶时,其实就是在判定它是否符合天理。而天理就在我们心中,所以我们很容易判定。既然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天理在,你有我也有,那人人是不是就是平等的。既然是平等的,你就不能无缘无故的压迫我欺负我,如果你欺负我,我心中的天理会认定你不符合天理,那我就要奋起反抗。

所以,心外无理的第一个内容就是人人都是天理大师,既然人人都是天理大师,那人人就是平等的。当遇到压迫和欺侮时,就要勇于反抗。

明朝中后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把大明帝国闹的鸡犬不宁。那么和王阳明心学这个心外无理的人人平等理念有很大关系。人人平等是心外无理的第一个内容。

第二个内容就是,所有理都在人的心中。世间所呈现的一些理,都是人为出来的,它不是先天而来的。

举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人类的祖先是什么?很多人的回答恐怕都是猿猴,对,猿猴是我们的祖先。不过在16世纪初期,也就是王阳明创建心学时期,西方有几个科学家在做个有趣的实验,他们认为,人类和许多动物都在这个地球上生存,那人类的祖先肯定也在这个地球上,于是他们解剖各种动物,想找到人类的祖先,后来他们终于通过解剖找到了一种动物,这种动物的五脏排列和脑容量和人类差不多,这种动物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猪。

21世纪初,西方有基因学家把人和猪的基因做了对比,发现极其相似。这个实验再一次证明,人类的祖先,可能是猪。那么,为什么我们认为人类的祖先是猴子呢,因为我们受到的这方面的教育是达尔文思想。达尔文认为,我们是由猴子变来的。

所以,这个世界上存在的看上去天经地义的真理,天理,都是人为出来的,是人把他提出来的。人是如何把它提出来的呢,是通过心。所以,没有人心就不可能有那么多理,于是,可以说,心外无理。

第三,所有的理如果都在我们心中,那当我们用心做事时,理就会被我们带出心外。确切的说,你用心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符合理的,既然符合理,那它就是一件伟大的事。当我们做一件伟大的事,遇到困难时,我们会退缩吗?当你想退缩时,你应该返回到初心那里,问问自己,为什么会做这件事。当时的念头是不是用心发出的正念,如果是正念,那就证明它符合天理,是件伟大的事,做伟大的事,为什么要退缩。

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不忘初心,只有不忘初心,才能奋勇向前。

第四,王阳明说,心,在物为理,心必须要到事物上去呈现,才能称为理。如果没有呈现,你心中纵然后很多的理,可毫无意义。你心中有孝顺的理,如果不去父母身上呈现,那这个理就等于没有。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想告诉我们:必须要行动,行动是证明“心即理”的唯一行为,行动也是我们解决人生困境的唯一武器。只要你肯发自真心的行动,行动本身就符合天理,符合天理的事,就符合天时地利人和,必能成功。

当我们提到行动时,不由自主的会想到王阳明心学的另一个概念:知行合一。那么,心即理和知行合一是什么关系呢?要确切知道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知道王阳明的“心即理”的立言宗旨。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2,529评论 5 475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015评论 2 37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9,409评论 0 335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385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387评论 5 36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466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880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28评论 0 25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727评论 1 295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28评论 2 31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02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02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873评论 3 30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890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32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777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10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王阳明式知行合一:你所知道的“知行合一”可能是假的 知行合一,这四个字,我想大家并不陌生。知和行,到底谁重要,一直...
    A认识你自己阅读 1,253评论 1 0
  • 关于爱情 A:恋过几次? C:那很重要吗? A:重要。数量上去了,质量自然就上去了 C:。。。。。。(即使明知其带...
    草木尹阅读 249评论 0 0
  • 今天是大暑,按理说这一天该很炎热,然而早上的一场雨,给这个小镇降了温,一整天出奇的阴阴的,我的心情愈发喜...
    西子相宜阅读 210评论 0 0
  • 01221—绍巧 文:[法]伊丽莎白·德·拉比利 绘:[法]杰西米·贝加 译:唐天莹 出版社: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
    宝妈巧管家阅读 898评论 0 0
  • 1.看完一遍内容,掌握基本知识点后,就想着快速将题目刷完。带着这样的想法,错误率非常高。 笑来老师说过,人们有一种...
    蓝果果的笔记本阅读 145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