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民间故事》之995章,如果您喜欢看民间故事,记得常来!
故事发生在八十年代末,在冀北的一个小村庄里,曾经发生过一件离奇怪事。工人们在拆除一座庙宇时,不知从哪里爬出来两只大乌龟。
而让在场工人们感到不解的是,这两只大乌龟就挡在庙前不肯走。工人们没有见过如此大的乌龟,不敢上前驱赶。后来在一位老者的帮助之下,那两只大乌龟才肯离开。
那么,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诸位看官就跟随小编的笔墨,一起来看看这则民间小故事吧!
在冀北一个村庄的西面,有一座过去遗留下来的庙宇。在庙宇的西面,有一条大河。这条大河连接着一条运河。在过去,这条河里鱼种十分丰富,不知道什么原因,很少有人来河里捕鱼。所以,这条河里的鱼类个体都很大。
据当时村里的老人们说,那座庙宇是在清朝年间修建的,历经战火和天灾后保留了下来。
当地有一个流传了百年的习俗,逢年过节、谁家有红白喜事,村民们都会来这座庙宇里举行简单的仪式。
到了八十年代初,随着精神文明的进步,这个习俗慢慢地被人摒弃。后来,很少有村民再去那座庙宇里举行仪式。那座庙宇再也没有人打理过。
本就是一座年代久远的建筑,又经历过战火的洗礼,那座庙宇无人打理后,很快破败荒废,成了一座破庙。
一转眼到了八十年代末,乡里接到通知,要拆除那座破庙。很快,乡里派了工程队,来到这个村子里,村长老王亲自接待了那些工人。
“师傅们,你们先到村部办公室里休息一下,我一会就去喊大喇叭,通知村民们过来给你帮忙!”
提到大喇叭,小编给大家普及一下。这种大喇叭很简单,固定在电线杆上,过去很少有水泥柱的电线杆,我老家用的是木质电线杆,再把大喇叭绑在最上面。
村长有事要通知,或者村里来卖货的了,村委会人员就对着屋里的大话筒喊(话筒很大,一般用红布包裹着),全村人都听得到。
因为大喇叭勾起了小编的回忆,在这里啰嗦了几句,闲言少叙,咱们接着讲故事:
老王说完这话,工程队的领导说道:“我们就不麻烦王村长了,我们先到破庙那里看看,时间紧、任务重,我们要尽快完工。”
“那好,你们先去,我这就去喊人!”老王说完后,急急忙忙回了村部,工程队员随后朝着那座破庙走了过去。
领导老李看了看那座破庙,随后说道:“庙宇不算太大,大家抓紧时间干吧!李三城,你带人去西面拆!王树海,你带人去东面拆!”
领导吩咐完,工人们带着器具开始忙活起来。过了一会儿,村长老王带着几位村民也来到了现场。
“李领导,这几位是我们村最能干的,给你们搭把手,出份力!”村长老王笑着说道。
“那就谢谢村长了,王树海,你带着几位老乡一起干!”
“知道啦!”
几位村民也加入到拆庙的队伍之中,村长老王和李领导闲聊了一会儿,临时有事就走了。工人们拆得很快,临近午时,破庙东面的那面墙就要拆完了。
转眼到了吃午饭的时间,工人们相继离开了破庙,在附近的那条大河边上吃起饭来。
等吃过午饭,工人们陆续回到那座破庙时,奇怪的一幕发生了:破庙前正趴着两只乌龟,那两只乌龟的体型很大,壳子是墨绿色的,还有些泛红,四肢的颜色有些发白,其中一只乌龟的额头上还有一个很显眼的红点。
它们拦在庙前一动不动,眼睛看着那些工人。如此奇怪的乌龟,在场工人们谁也没有见到过。
“王师傅,你快过来,这里有两只大乌龟!”一个工人朝着王树海大声喊道。此时的王树海,正坐在河边与李三城商量着拆庙的事。
王树海听到喊声后,赶忙站了起来,朝着李三城说道:“那面有情况,咱俩过去看看!”
李三城也站了起来,两个人朝着破庙那里快步走了过去。
“王师傅,你快看!”
王树海和李三城朝着破庙前一看,不禁吃了一惊:“这是啥?看样子好像是乌龟,可是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乌龟啊!”
王树海说完,李三城仔细看了看两只乌龟的外观。当他看到白色的四肢和额头上的那个红点,李三城吃惊不已,一个劲地摇头。
“怎么会有这样的乌龟?我都没有听说过,再说上午还好端端的,怎么突然冒出来两只乌龟挡道呢?”李三城疑惑不解地说道。
“怎么办?要不然派人上去驱赶试试?”
“试试,不行的话再找李领导去!”
王树海叫来两位工人,吩咐他们拿着铁锨过去驱赶。两位工人试探着身子慢慢地靠近,走到跟前时,他们挥舞起铁锨,可那两只乌龟全然不理,就趴在破庙前一动不动,只是乌龟的眼睛死死地盯着两位工人。
“王师傅!这办法不灵,它们根本不搭理我俩!怎么办?”一位工人转身大喊道。
“你俩再试一次!”王树海喊道。
两位工人又拿起铁锨朝着两只乌龟的壳子敲了一下,那只长着红点的乌龟突然扭动了一下身子,随后伸长脖子,半张着嘴,似乎要攻击两位工人。
两位工人见势不妙,扔下铁锨赶忙跑了回来。
“这办法不行!刚才似乎激怒了它们,赶紧汇报李领导吧!”李三城严肃地说道。
“你在这里看着,我去村部找领导!”王树海说完后,快步离开,朝着村部跑了过去。
此时,李领导正和村长老王聊天。王树海跑了进来,说道:“领导,工地上出了一件怪事!”
村长和领导听了这话赶忙站了起来,王树海将乌龟挡在破庙前不肯走的事说了出来。
“快,过去看看!”三个人急急忙忙地走出了村子,很快到了破庙前面。
两个人靠近后仔细看了看那两只乌龟,他们吃惊不已,都没有说话。
李领导沉思片刻后说道:“找人试过了吗?”
“试过了,不管用,不能硬来,刚才差点激怒了它们。”
李领导犯难了:“乡里让快些拆掉这座破庙,这两只乌龟要是不肯走,那就耽误工期了,还不能硬来,这该怎么办?”
“村长!咱村的张二爷懂的事情多,请他过来看看呗,没准他有办法呢!”一位村民说道。
“张二爷?”村长老王嘀咕了一句。
“就是啊!张二爷肯定有办法!”那位村民又说道。
李领导一听这话,眼前一亮,赶忙说道:“张二爷家住哪里?快带我去拜访他老人家!”
张二爷,名叫张守成,已经七十岁了,懂一些堪舆,年轻时候走过南闯过北,可以说见多识广,懂的事情多,村里人很敬重他,因为他在家里排行老二,所以村民们都习惯称他为“张二爷”。
七十年代时,村民们在挖河的时候曾挖到过样子奇怪的蛇,当时就是张二爷出妙招帮忙解决的,这件事以后,张二爷更加出名了。
村长老王带着李领导走到张二爷家门口,门前有个篱笆门,是用树枝做成的。
老王朝着院子里喊了一声:“张二爷,在家吗?”
过了一会儿,张二爷头戴一顶帽子,手拿拐杖走了出来。
“找我啥事?”
“这是乡里来的工程队领导,找您谈点事,先开门再说吧!”老王说完后,张二爷打开了篱笆门。
李领导赶忙走上前,双手握住了张二爷的手,随后李领导和村长老王将拆庙遇到乌龟挡道的事情说了出来。
张二爷看了看他们,沉思了一会儿,说道:“那座庙宇是老祖宗留给村里人的,按理说不应该被拆掉。可现在国家慢慢地开放了,有些东西不得不扔掉。”
“您老人家说得太对了!”李领导朝着张二爷伸出了大拇指,赞佩地说道。
“那两只乌龟挡在破庙前不肯走,我猜想它们的窝肯定就在庙宇附近。你们在那里拆庙,惊动了它们,它们这才爬出来,是想阻止你们,以防破坏了它们的窝。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换成咱们,咱们也不乐意,对吧?”张二爷小声说道。
老王一听,觉得有道理,朝着张二爷点了点头。李领导一听这话,瞬间明白了什么,赶忙追问道:“二爷,您说得有道理。但是这座庙不得不拆,您老人家觉悟高,刚才也说了,这是文明进步的趋势,您老人家有没有好办法?”
张二爷想了想,说道:“你们不能硬来,千万不能伤害它们。我倒是有个办法能够巧妙地解决这件事。乌龟爱吃鱼虾,你们可以准备两筐鱼虾,派人放在庙宇前面,这是送给它们的礼物。
而乌龟最怕噪音,动静大了,乌龟就会逃离,所以等到晚上的时候,你们找人来敲锣,人越多越好。等喂足一个小时,再让他们围在乌龟旁边使劲敲,记得在西面留个出口,因为那边挨着大河,它们自然会爬到河里面。”
老王一听,忍不住笑了:“张二爷,你可真有高招啊!这要是管用了,您老人家还得出名!”说完,老王笑了起来。
李领导也觉得这个办法奇妙,但管不管用谁也不知道。眼下也没有别的好办法,只好拿来试试了。
李领导谢过张二爷后,和村长走出了张二爷的院门。张二爷看着他们离开,不禁摇头叹息道:“拆就拆了吧,现在的人没人信那些了。”
张二爷对那座庙宇还是有情怀的,以前村里有事了,爹娘都会带他去庙里参加仪式,那座庙承载着张二爷儿时的记忆。
李领导在村长老王的帮助下,弄来了两筐小鱼,还有二十个铜锣。
他们按照张二爷的嘱咐,等到天黑下来,工人们相继来到庙宇前,将两筐鱼虾抬到乌龟前面,之后将筐扯开了一个口子,鱼虾慢慢地往外面掉,工人们随后离开了。
一个小时后,工人们返了回来。他们拿起铜锣,站在乌龟不远处,使劲地敲锣。二十个锣同时被敲响,声音尖锐、刺耳。
工人们一连敲了半个小时,两只乌龟终于忍不住,丢下鱼虾慢慢地朝着西面爬走了。
他们又敲了一会儿,李领导说道:“这办法果然好用,大家别敲了,看看筐里还有多少鱼?”
“没多少了,都让乌龟吃了。”
“把剩下的鱼也抬到大河边上,它们肯离开,咱不能亏待它们!”
工人将剩下的鱼虾抬到了大河边上,李领导一挥手,工人们都回家睡觉去了。
第二天早上,那两只乌龟真的没有再来。而放在大河边上的那些鱼虾也不见了。
李领导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他朝着李三城、王树海喊道:“没事了,你们赶紧带人拆庙吧!”很快,工人们忙活起来,开始拆庙。
过了一会儿,村长老王跑来了,询问道:“没事了?办法真的管用吗?”
李领导笑着说道:“那个张二爷果然是个高人,这办法太好用了,我一会儿买点东西谢谢他老人家去!”
“不出意外的话,张二爷这次又要出名了!”村长说完后,两个人大笑了起来。
很快,那座庙宇就拆完了,在庙宇的西北角处,真的有一个大洞,看来那就是乌龟窝吧!
李领导临走时,买了一些礼品,特意去感谢张二爷。张二爷看了看礼品,摆摆手,说道:“我这么大岁数还能出份力,已经感到荣幸了。我牙口不好,这些东西你还是拿走吧!”
李领导不肯,两个人互相推让后,张二爷不得已留下了一瓶酒,李领导这才作罢。
这件事很快就在附近几个村子里传开了,结果如村长老王所预料,张二爷真的又出名了。乡民们佩服张二爷的聪明智慧,同时也赞佩他呵护生灵的那份善心。
2007年的一个夏天,张二爷与世长辞。附近几个村的乡民都来他家里吊唁。对于张二爷的突然离世,乡民们觉得惋惜。但得知张二爷没有遭到疾病的折磨,而是在睡梦中悄然离世后,乡民们都替张二爷感到欣慰。
或许,这样安详地离开是张二爷行善一生应该得到的回报吧!
声明:本文由“诗文书画汇”原创首发
民间故事意在向世人阐述世俗道理,传递正能量,切莫与封建迷信对号入座,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