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感悟三下乡,青春筑梦行#活动,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
八月的厦门,台风带来了的强降水将我们的团队送上了调研行程的列车。怀揣着满心的热血,与天气似乎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列车略带颠簸驶向了我们的第一站——泉州。泉州的南音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汉族古乐,我们的调研项目,从这里开始。
早在七月下旬,我们已得知了南安市文化馆将在8月2日举行第二十七届中小学生南音比赛的消息。闻讯而来,我们如期作为观众欣赏到了这样的一幕,可谓“百闻不如一见”,收获颇丰。
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南音一直以来在我的脑海中是种相对抽象的东西,并且对其演奏方式感到迷惑。本次来观看表演,让我的疑惑化为乌有。南音是一种现存的古乐,一般伴奏乐器如图1所看到的,有三弦(左一)、琵琶(左二)、洞箫(右二)和二胡(右一)等四种中国古乐组合伴奏而成,而演唱者手持拍板,演唱时,双手持拍板,三块握在左手,两块握在右手,互相撞击发音。
第二,学习和传承首先要热爱。这一次比赛的参赛对象是中小学生,在比赛过程中,我们采访了几位参赛选手。据透露,她们的年龄基本都在9-13岁不等,学习南音的时间大都在1-2年。当问及他们为什么会学南音时,有一位10岁的参赛选手告诉我们“我们在学校经过老师选拔,需要能唱的了高音”。稚嫩的声音中传达着学习南音的不易,但他们依旧热爱南音,并且他们的老师很明确地表示,很重视南音的培养。
第三, 玉不琢,不成器。静坐聆听南音一个午后,尽管我们很认真的去聆听,但是依旧听不懂多少。后来就这个问题我们采访了国家南音传承人、国家二级演员黄淑英老师。黄老师表示“学习南音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南音演唱要经过开口、发音、收声等三个过程,学习南音最好会至少一种乐器。当今南音现状较好,和当时他们小时候已经完成不一样了。”看来,学习南音也并非一件简单的事。就好比学唱歌一般,南音的学习其实远比唱歌来的更难,尤其它还需要很灵活地掌握南音的咬字精准度,还有它的发声和收声,都是不易之事。但也正因为南音的独特与历史原因,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于情于理。
一个午后的聆听,经过数个小时,先依旧余音绕梁,久久散不去它的韵味。作为本次调研的第一站,这一次的表演观赏和采访让我们收获的东西远比书本上、网络上来的更多。曾经,我们一度认为,南音濒临失传;曾经,我们一度认为,闽南地区对于南音的传承意识薄弱且普及面狭隘。到如今摆在眼前的是,闽南地区每年都举办此类比赛,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传承南音文化。
岁月匆匆,我们的列车继续向前驶进,传承的脚步不止步,南音的文化不灭。“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闽南戏曲的现状——以南音为例”项目团队调研之路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