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来自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它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
《百年孤独》描述了是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作品融入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了一个想象的瑰丽世界,也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
1982年,瑞典文学院认为,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即围绕着马孔多的世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因此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
拉丁美洲是世界上开发最晚的地区之一,19世纪20年代初,残酷的战争、专治的愚昧、党派内斗、资本主义入侵下的剥削与压迫,阻碍了拉美社会的进步。哥伦比亚及整个拉美的历史发展,正如作品中小镇马孔多的社会变迁一样,孤独、封闭、停滞、同过去一样循环往复。《百年孤独》中的魔幻世界和一系列恶性循环映射的是整个拉美社会的现实。
01 如何定性这本书
这本书是经典中的经典,早在上大学伪装成文艺青年,但是说实话真的没读懂,读起来特别费劲,后来随着时间、阅历和年龄的增长,再看这个书感觉就不一样了。
有些书不是现在的年纪和阅历能读懂的,《百年孤独》就是这样一本书。
最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读《百年孤独》这本书,需要深刻理解拉丁美洲文化最典型的特征,以及对拉丁美洲文化和资本的理解,实际上,说到拉丁美洲文化的理解,很多人脑海是一片空白,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要填补我们对拉丁美洲文化资本的巨大空白。
《百年孤独》以前是当玄幻小说和魔幻小说来读,完全没读懂,现在对这本书做一个定性,也是作者自己对这本书的看法,这是一本历史纪实的作品,不是玄幻小说,主要目的用他自己的话是——“为童年时代所经受的全部的体验找一个完美的文学归宿”。
作者当年的全部体验是什么?——就是他认为拉丁美洲的历史是一场巨大、然而徒劳的奋斗的总结,是一幕幕事先已经注定要被人遗忘的戏剧的总和。
什么是孤独?——马尔克斯所指的孤独是整个拉丁美洲的文化在被殖民统治所打断、分割之后所形成的一系列碎片化的文化孤岛,是一种文化孤独,这种文化的碎片化是整个拉丁美洲历史全部悲剧的总的的根源。
如何打破这种孤独?马尔克斯在获得文学诺贝尔奖时,在演讲中讲到,孤独的反义是团结。换言之可以理解是,拉丁美洲必须要重塑自己的文化资本,没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是无法在世界民族之林立足的。
这本书很多人读完后感触颇深,尤其最后一段高度概括了整个这本书的全部含义——全部译出的羊皮卷被飓风抹去,从世人的记忆中根除,羊皮卷所载的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在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
这是小说全部的精华。面对拉丁美洲的历史,拉丁美洲的人民要么生产,要么灭亡,没有第三条路可走。这段话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拉美文化、命运的悲怆和宿命感,另一方面也隐含了强烈的抗战和希望,希望拉美的文化可以重新被认同和团结起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02 拉美文化特征
很多人读这本书时,表达出来的感受是读不懂,不知道到底在说些什么,究竟写的是个人历史、家族历史还是国家历史?这本书其实是作者用个人和家族历史来写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书中高度浓缩了拉美文化和拉美文化资本的特质,概括起来有三个典型特征。
第一, 非逻辑化的思维结构
第二, 强烈的本能冲动
第三, 历史轮回的怪圈
#01非逻辑化思维结构
这本书最大特点是玄幻和魔幻化的精神世界,为什么作者会写出这种感觉的小说而我们写不出来,这跟当地的文化有关。
在欧洲来到美洲之前,美洲存在印加、阿兹特克、玛雅三个印第安文明,但是印第安文明主要的特点是缺乏大型动物,没有大型动物提供的能量和能源,全部靠人力,没有金属、没有文字,整个美洲是生活在跟整个世界文化相孤立的孤岛上,很难进化出复杂的文明。
当1492年欧洲人发现新大陆后,这块地方很快就被西班牙征服。这个时候南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已经有自己的本土文化,统治殖民者又带来了他们自己的文化。
西班牙殖民者的统治方式和后来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殖民方式是完全不同的,盎格鲁撒克逊的方式是赶尽杀绝。当英国、法国这些地区来到美洲大陆,尤其是英国,首先是彻底驱赶当地的原著民,加上细菌病毒的传染病、战争和屠杀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在北美建立起来的盎格鲁撒克逊文明的殖民地是以完全排除本土文化为代价,当地的印第安人没有了,大量从欧洲移民进来并在此生活,北美地区的殖民地的文化是以盎格鲁撒克逊为绝对主导的文化,本土文化逐渐被消灭殆尽。
西班牙统治者来得更早,采取的方针不一样,西班牙统治者采取混居的政策。
通读《百年孤独》这本书,基本上找不到任何一个细节是种族歧视,是看不到西班牙的移民歧视当地印第安人或吉普赛人,西班牙的殖民者脑子里是不具有种族主义的特点,因为他们自己就被阿拉伯人征服了700年,他们没有强烈的种族意识。在南美大陆上,拉丁美洲出现了大量混血的人口,这在北美是不曾出现的现象,北美基本被白人占统治。
由于殖民统治方式不同,南美洲的文化特点和北美洲有截然不同的地方。
西班牙殖民者带来了本土南欧文化、天主教文化,这种文化具有深刻的包容性和多元化特征,在西班牙、葡萄牙所居住的半岛拥有很深刻的大融合文化特点,来到北美大陆后又吸收了大量印第安本土各个部族的文化,比如通灵术、神话、传说和巫术的方式,同时进行的奴隶贸易,从非洲带来了大量的非洲各个部族的原始的信仰,这么多种文化杂糅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文化上的马赛克现象,正是这种马赛克提供了南美地区的魔幻现实主义,魔幻的原始土壤就来源于这种非常杂博的文化土壤的温床。
例如,书中提到阿尔卡蒂奥用长矛杀死了讥笑他的普鲁邓西奥,但是在小说中这个人居然能复活,以前看到的很多的玄幻小说中的复活是鬼魂的形式复活,但是这本书是以死人的形式复活和出现,阿尔卡蒂奥和他太太乌尔苏拉都能看到这个死人并和这个死人对话。还有书中说的丽贝卡从家乡扛着装着父母骨头的罐子,罐子里面的骨头居然能吱吱嘎嘎作响。诸如此类的这些东西是源于印第安文化中的神鬼传说。
这些故事的源头源于阿拉伯文化的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体系中所包含的阿拉伯文化的因素,小说中还写到马孔多的家乡一连下了四十四年十一个月的大雨,这是源于天主教的圣经故事……
一个作者只有在这样一个色彩斑驳、光怪陆离的传统文化的土壤上才能这样随意自由组合这么多来源不同的魔幻手法,在写实和虚幻之间进行完全无缝的自由切换,毫无维和之感。我们中国文化中没有这些东西,写不出这种魔幻的场景,所以我们读这个书会特别震惊,感觉太神奇、匪夷所思,梦幻和真实之间没有界限、可以自由穿越,我们理解不了,但正是因为理解不了,才会留下非常强烈的刺激,只有南美拉丁美洲这个地方能够创造出如此绚烂多彩的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化的文化在艺术上是非常美的,达到了非常优美的境界,它的本质上是充满了随意性和本能冲动,即激情、热烈、奔放、暴怒、残酷、放纵全部包含在一起,这是拉丁美洲文化的特征。
但是,这种情绪却会非常容易形成一种反逻辑的思维结构。西方文艺复兴本质是思维结构的逻辑化和理性化,这是整个西方崛起的最重要的主导型原因,通过把整个自己的思维结构进行彻底的理性化和逻辑化,极大提高思维效率,只有思维革命在先,然后是商业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思维的逻辑化所产生的物质结果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西方文明。如果没有一种严谨的逻辑化思想,就不可能有严谨和逻辑化的行动,思想决定了行动。
然而,哥伦比亚为代表的拉丁美洲这些国家,从始至终就没有进化出一种严密的逻辑化思维结构。
为什么南美洲发展会落后于北美洲?
哥伦比亚1819年就已经从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中赢得了独立,当时叫大哥伦比亚,包括现在的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巴拿马、哥斯达黎加、秘鲁、巴西的一部分,是一个加勒比海南岸非常庞大的地区,土地面积和当时经济水平绝不亚于北美的十三个殖民地,换言之哥伦比亚独立比美国晚不了多少,土地规模跟美国也相差不大,但是几十年之后南美落后于北美,哥伦比亚最后成为了美国掌上玩弄的财富之所在,说到底还是拉丁美洲的文化存在致命缺陷——没有完成思维革命,这个地区人们的脑子的经济化、逻辑化、理性化程度不高,搞不来工业化,这是马尔克斯痛感的百年孤独的总的根源。
碎片化的文化导致了整个这个地区的非逻辑化的思维结构形成了魔幻化的精神世界,这一点非常不利于工业化,经济上落后,政治上也落后于美国并被美国统治。
#02强烈的本能冲动
拉丁美洲这个地区的文化是依靠强烈的本能冲动,即个人非常狂野的各种欲望,社会非常放纵的享受,在国家层面上体现为残酷的统治。
这本书中有大量的细节有关欲望、享乐充斥整个这本书,基本上是极端的乱伦和放纵,唯一体现出来能够制约这种人类天然的欲望和放纵的是天主教,但是书中所讲到到,比如费尔南达,后来这个统治家族的女主人是在非常传统的天主教的家庭培养出来的,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到头来只能封闭自己,根本无法约束家人,整个社会更没有办法影响,所以落魄的天主教根本无力维持拉丁美洲的社会道德规范,天主教在拉丁美洲只剩下纯粹的形式主义,没有人真正按照天主教的要求来做,它已经丧失了生命力,变成形如骷髅的形式。
这种没有节制的本能体现在政治和国家层面就是残酷的统治,哥伦比亚1819年就已经获得了独立,但是独立之后最大的问题是形成了一个两极分化的社会。
一派保守派,全国六百多个最大的地主和政治资源,他们的利益形成了保守派,能够拥有效忠他们的教会、军队和外来势力(美国)。一派是自由派,主张发展工商业。
这种情况非常像南北战争之前的美国,美国的北方是工商业为主,南方是种植园为主,但是不同的地方是,美国当年爆发南北战争的时候,北方的制造业、工业实力、经济优势远远压倒南方、碾压南方,北方有实力、有决心和有经济资源来完成统一战争。
哥伦比亚却不行,哥伦比亚也爆发了长达几十年、上百年的内战,但是哥伦比亚的文化资本缺少思维逻辑化的基本要素,无法实现工业化,导致整个自由派这一派的工商业的经济实力太弱,难以对抗哥伦比亚大地主、教会、外来势力、军队的这种大的统一阵营的保守派。
自由派寻求地方自治,因为没有办法建立全国统一市场,总体实力不够,这也是为什么打了几十年内战,死亡数十万人,哥伦比亚仍然是大地主保守派的天下,垄断性的政治力量对于挑战垄断的所有的反抗势力,其统治方式只有残酷的镇压,南美的政治特别血腥、残酷和军事独裁,所有的根源在于土地垄断性的基因,对于一切挑战者采取绝不留情的残酷镇压。
书中写了两个政治事件,一个是发生在1899-1902年的千日战争,另外一个是香蕉园大屠杀。
1898年的历史背景是美西战争,美国取胜,在整个拉丁美洲开始大范围扩张,1899年就爆发了千日战争,千日战争爆发的根源,外因是美国大规模干涉拉丁美洲的事务,内因是拉丁美洲的经济模式过度单一化,大地主大庄园主统治下走的是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种咖啡,研究哥伦比亚经济发展史会发现1860年的时候咖啡产量才10万袋,1899千日战争爆发前已暴涨到60万袋,足足6倍,成为政府主要的三分之二的财源依靠咖啡出口,大面积的土地种植咖啡,但是1899年全球的咖啡价格暴跌,哥伦比亚立刻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诱发政治危机,最后导致1899年-1902年的千日战争。
当时真实历史是打到1902年11月21日,起义军最终失去信心,保守派获得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美国军队直接卷入,双方力量悬殊,起义军没有办法打下去,双方在美国军舰威斯康新星号上签署停战协议。
这个事件对于作者心里的打击和情感的刺激非常大,按照拉丁美洲的说法是,天堂太远,美国太近,天堂够不着,而魔鬼就在身边。
另外一个重大事件是香蕉园大屠杀,真实历史是1928年。
如果结合经济史来看,20年代20年到29年美国向哥伦比亚投资增加了9倍多,统治了哥伦比亚所有主要的经济领域,导致哥伦比亚内部社会矛盾激化,经济危机四伏,香蕉园、种植园的员工纷纷罢工,为什么政府会派军队屠杀本国人民,实际上政府的官员和军队是完全听命于美国。
1928年12月6号凌晨,三千多工人集聚在谢娜加火车站示威抗议,政府选择了武力镇压,用死亡的方式解决了一切问题。
作者从小经历外公参加千日战争,他自己本人也经历过很多政治矛盾,在家庭生活的耳濡目染下,对战争有着异乎寻常的灵敏感觉。《百年孤独》写的不是一个家族,而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悲怆、悲惨的历史,——是一个民族本身的百年悲怆史。
如果读懂这本小说,需要对哥伦比亚的百年历史和经济史有完整的理解,再来看这本书的主要意图则非常清楚了。
#03历史轮回的怪圈
拉丁美洲的文化概括起来就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老爷车,魔幻这种精神世界是他的方向盘,毫无节制、放纵的本能是油门,破烂不堪的天主教是一种刹车,随意性的方向盘乱转,随便踩刹车,随便踩油门,最后导致的结果是车只能原地打转。
这正是马尔克斯作者所面临最大的问题,《百年孤独》尖锐的提出了问题,但是这本书却没有任何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
更多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扬灵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