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周洋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我国已经实施好几个年头了,经常能够在网上看到,在实际工作中听到一些村医说:有些老年人不愿意参加一年一次的免费健康体检,有一部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及家人不愿意纳入管理,开展健康教育时召集人难等问题,为什么惠民政策在落实过程中会遇到这些现象?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健康管理服务:有一部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及家人不愿意纳入管理,原来已经同意纳入管理的患者说我原来有这病,现在已经治好了,也对管理有抵触情绪。经过交谈,主要原因是患者及家属顾忌周围人带着有色眼镜看人,不愿意贴上“精神有问题”的标签;有的患者年龄还小,家长怕对孩子以后的婚姻、就业有影响,不愿意再接受管理。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好好考虑,因为“自愿纳入管理”是我们服务的前提。
二、老年人参与免费健康体检积极性不高:这和乡、村工作人员责任心大有关系,有时候工作人员只注重了体检数量,而没有做好体检反馈、干预指导等后续工作,村民反映“体检了,但不知道结果”。还有个别卫生所人员在群众中公信力差,群众不配合,所以我们必须首先选对人。如果群众对某个村医服务不满意,或者村医对工作不上心,或村医岁数超龄,都应该及时更换,但如何换?换谁?这就需要提前储备人才,而且这项工作刻不容缓。
三、健康教育讲座召集人难:很多村医反映村民参与讲座热情不高,甚至宁愿打麻将、闲谝,也不愿意听健康知识,一方面说明村民的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根深蒂固,需要下大力气去纠正;另一方面也说明村医的组织协调、发动能力、演讲口才等有待提高。有的地方开展讲座有人数要求,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有的还要求悬挂横幅,让参与者签到,留影像资料,这对文化水平较高的城镇居民而言,也没什么,但对不常写字的村民而言,就有一些繁琐。村医既是召集者,又是会场布置者,还是授课人,还要安排人拍照,村医难免顾此失彼,也让村民感觉走了形式。笔者认为健教工作应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少一些形式,多一些实在,以解决村民的实际健康问题为最终目的。
四、很多工作都是时间短、任务重、急于求成。和众多的基层落实者交谈之后,他们认为政策制定者强调“应该怎么样”、“要怎么样”,而不考虑“现状什么样”,在短时间内是否具备干事的条件,文件中“必须”、“ 务于”等字眼比比皆是,时间紧任务重,急于求成心态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一些工作质量不高。
五、“率”的问题,以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健康管理服务为例,辖区发现报告率不低于千分之四,一个2300多人的村子就要发现并报告9个人,可卫生所的同志只发现报告了一人,专家会说,严重精神障碍发病率为千分之十,现在只让发现报告千分之四,应该不是问题。言下之意是村医筛查不认真,可是村医说,我们村的每一个人,我都很熟悉,每个家庭情况都很了解,挨户每个人都过了一遍,确实没有了,要达到那个数字就是逼人造假。所以笔者认为把“率”作为工作时的参照目标,而不是必须要达到的任务数。
六、公卫服务协作机制不健全,卫生人员单打独斗,没有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以一个村的控烟工作为例,控烟工作有利于个人和家庭,为什么在执行起来却这么难。有个卫生所的同志对我说,烟草局开着车送烟,小卖部一条一条卖烟,红白喜事事头一盒一盒发烟,书记村长开会一根一根散烟,卫生所整天搞控烟宣传,说多了,人家都烦了,为什么不从源头控制?为什么不让在群众中更有威信的书记、村长抓控烟工作呢?为什么计划生育、环境卫生村委会下大力气去抓,而基本公共卫生工作村委却很少参与和支持?全民健康应该政府引导全民参与,公共卫生服务需要多部门参与,而不是卫生人员单打独斗。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每年都会进行考核,以检验落实情况。笔者建议在每年考核时组织一次信息互通,卫生院和村委会、村医、群众之间进行沟通,县卫计局和卫生院进行沟通,委、省、市、县进行信息互通,上级部门也可以直接到基层进行一线调研,多听听群众和基层工作者的意见,看看我们提供服务在落实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还有哪些不足,如何改进,群众还有哪些需求及合理化建议等。在制定决策时充分考虑基层各种因素,开展工作时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基层落实者把工作干实干好;科学制定各种“率”,把“率”作为参照目标,而不是必须要达到的,以免误入歧途;政策下达前,文件的制定者要和执行者进行必要的沟通,避免对决策的曲解而造成的执行失误。在执行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修正,只有这样,才能少出问题搞好工作,把好事办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