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诗中的桃花潭位于皖南泾县的桃花潭镇,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痕迹。从停车场步行到古渡口乘船去汪伦的老家会从翟村老街经过。
到老街自然要进入那些幽深的小巷子里去走一走,看一看。至于能看到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走一走李白曾走过的地方。也许,就在你双脚刚刚踩过的地方就是诗仙曾踏过的地方也说不定。
雨中的小巷清幽无声,沿着被雨水淋湿的河石路面向前探寻,静悄悄的小巷似是无人居住而不见人烟。
此刻的小巷如同一本沉默的历史书呈放在面前,小巷两旁曾经发生过的、早已消散在历史长河中的故事、传奇,仿佛都变成了无声的文字,悄悄地隐藏在这本古旧的、泛黄的线装书中。而你,只有走进小巷,才能翻阅书册,感受其中沧桑的历史,或平淡或波澜起伏。
小巷的路面湿漉漉的泛着深沉的光亮,无声地向前延伸。老屋挤挤挨挨地沿巷分立在两侧。高高的马头墙、黛色的屋顶、斑驳的老墙和古旧的窗棂全然静默,无声地传递着久远的岁月、历史的沧桑,引领你穿越时空、走进时光深处。
当初的人烟早已不在,只有这些没有生命的建筑历经了岁月的风雨,在秋雨中显示着昔日的辉煌,让人脑洞大开,想象无边。这想象中有稚子朗朗读书声,有女人漫长的守候,有忠孝节义的故事……“深巷重门人不见,道旁犹自说程朱。”
走出小巷,穿过几无人烟的翟村老街,历史因游人的逐渐增多戛然关闭。然而,无论岁月如何流转,历史的车轮如何前行,那些闪光的、让人产生美好共鸣的典故,就如同刚刚在巷子中的一面墙头上看到的五星红旗一样,在小巷深处鲜艳醒目,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踏歌古岸阁是一座下面可以穿行的空中楼阁,这里应该就是李白当时听到汪伦唱送别歌的地方吧。所以,后人在此建造了这座楼阁来纪念李白与汪伦的友情。
从古岸阁下穿过走到古渡口,前面是一条向两端无限延伸的河流。询问一旁的景区管理员才知道,李白诗中的桃花潭指的正是渡口前的这段深深的河水。河水来自上游的太平湖,流至下游的青弋江。
在古渡口乘船几分钟就可渡过河水到达彼岸,就在岸边清浅的河水下,水草和泥沙清淅可见,而刚刚经过的河中间却是水面幽深、深不可测,怕是真的深有千尺。
当年,李白就是在此处汪伦的家中逗留数日,一起切磋诗文,一起畅游美景,留下了千古佳话,留下了吟诵至今的《赠汪伦》……
在汪伦的老家,建有青莲祠和汪伦祠,祠中的墙面上挂着一些相关典故的书法。李白和汪伦的半身塑像分别端立在各自的祠内,有着泰然与从容。
汪伦死后就葬在他的老家后面,此刻,汪伦的墓地在雨中显得清冷静寂,他与李白之间的故事也已过了一千多年,可那段传奇却一直在此处的山水间世代相传,又随诗词传向中华大地。
即将离去时,不由得转身回望,只见青莲祠与汪伦祠静默地伫立在细雨中,依偎在青山绿水间。慕名而来的游人在祠内外穿梭不止,祠外清澈的河水在脚下东流不息。
诗仙李白大概没想到,一千多年以后,他曾到过的地方会因为他的一首诗而成为旅游胜地。同时,也因为他的诗会让人产生误会。
因为在我的误会中,李白诗中的桃花潭应该是这样的:即使没有十里,也应该有一大片桃林,就在桃林的某处,有一方深不见底的潭水,潭水旁有小亭一座,汪伦曾在亭下宴摆桃花美酒,与李白在春风中依依惜别……
当年,汪伦以桃花十里和万家美酒骗得李白来此一游,可误会的李白并不觉得被愚弄,反而与汪伦成为好友,并在此留下千古一绝。可见,这个误会因为美景和情谊而变得美丽。
而现在,李白笔下以误传误的桃花潭,对于来到此地的人而言,也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因为这里虽没有深深的潭水,却有更加流长的河水,桃花美酒也一直在皖南的村落中四处飘香。就在不远的地方有一片桃林,每年春来在山水间渲染着情意切切的桃红,美丽着山川河流。
李白笔下的桃花潭美丽、多情,而在诗仙曾到过的脚下,这样的“桃花潭”不计其数。下次应该再去哪里觅寻探访?我想,不是在青山中,就是在碧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