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的辩论》读书札记(三)
前言
伦理学理论种类繁多,充满了有趣的争论和分歧。但在对各种理论的深入探讨中,人们也会对其中所蕴含的道德精髓理解得更加深刻,受到更多启示。同时启发我们,千万不要把自己放到盲人摸象的故事中去,片面而狭隘的看待问题,而是要借用这些方法拓展视野,欣赏他人的观点。
有很多伦理学方法被证明在处理伦理问题上很有用,但体系不同,它们之间也会存在冲突。只是提醒各位:没有哪一种方法是完美到可以放之四海皆准且有效的。具体哪一种理论或方法更有用,完全取决于你,或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找到那些处理伦理问题的正确方法
接下来就罗列一下那些被推崇的可以借鉴的方法:
1、一条伟大的道德指南
18世纪的哲学家康德提出了一个道德指南,其原则是:永远按照你认为可以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也就是说,你的行为在道德上是完全正确的,可以确立为每个人都遵守的普遍规律,类似于我们所说的树榜样、立标杆,所有人都应该向你看齐。
这条指南还有多种表达方式。其中有两种表达是我们最容易理解的:
肯定式表达——“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
否定式表达——“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其实是一种兼容了情感与理性的思维方式,如果你的行为能被大众认可并效仿,那么在道德上基本上都是正确的。
2、做一个公正的观察者
伦理学应该更多以情感为基础还是理性为基础,一直是长期争议不断的问题。
如果以情感为基础,有些情感可能很积极,比如母爱、友谊、爱情等。但很多情感也会把道德引入歧途,比如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和无知的偏见等。另一方面,你也不可能清除所有情感,那些缺少情感的人往往是反社会者,会做出一些可怕的事,比如连环杀手通常都不会同情别人。
那在讨论伦理道德时要如何更好地处理情感呢?有一个很好的方式——努力透视你的情感,从一个公正的观察者的视角来分析自己,看看什么样的情绪会被激起。也就是说,当你想要判定哪种行为是正确的时候,问一问自己,如果你看到有人对他人实施了你现在正在考虑并准备实施的行为,这时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是赞同还是谴责?
我们都会同情、共情、移情于他人。当我们把自己置身于旁观者的角度看待问题时,往往会更理性,同时也没有清除掉所有情感。如果被激发的情感是赞同,也完全是正常人应该有的反应,那么你的行为基本上就是正确的,符合普遍道德规范的。
3、躲在无知的面纱后面
20世纪的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John Rauls)提出了一种思考伦理问题的方式:当我们试图判定什么政策是否正确时,可以从“无知的面纱”背后来考虑。方法是:想象自己是“空洞的灵魂”这一群体中的一员,且很快就要被赋予人性并投放到地球上组成一个社区,你的群体正在为这个将要组成的新社区制定法规和原则。
这个方法的意思是说,你只知道自己将成为人,但对于你的性别、族裔、爱好、政治观点、性取向、是否聪明、是否四肢健全、是否有宗教信仰等所有信息一无所知,这些都将成为随机设定,这时你会赞成新社区的人们生活在怎样的规定之下呢?
如果你赞成一项把女性或黑人排除在权力中心以外,并且只为白人男性提供最好的教育和工作的机会这样一条规定,而你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设定恰巧是一名黑人女性,那你接受这样一项规定是不是就太愚蠢了?
因此,在考查伦理问题和伦理原则的时候,想象自己身处无知的面纱背后,从这个视角问问自己该赞成什么样的规定,就能摆脱所有的特殊利益和偏见,这将是最公平和公正的思考方式之一。
4、情感与原则的对立和统一
对于讨论伦理问题时应该理性还是感性,哲学家们并未达成共识,也有人倡导将情感和理性的原则紧密结合在一起,即在情感和原则之间寻求平衡。但很多时候情感与原则之间是对立的关系,很难将两者融合统一。
假如你是一个人事经理,正在面试一个需要精通英语的岗位。有两个面试者,一个是精通英语的陌生人,一个是你的朋友,他略通一点英语。这时候,原则告诉你应该录取精通英语的陌生人,但情感也许会促使你倾向于选择你的朋友。再比如,你所属的民族文化反对异族通婚,而你又恰巧爱上了一个族外人,你该如何选择?
要知道,道德源于情感,而情感又可能是千百年来种族文化的积淀。就好像某些民族认为黑色人种生来就低人一等,我们需要辨别的就是这种情感来源作为道德指南的不合理性,利用理性思考审查这些行事原则中的漏洞。找到情感与原则之间的平衡点并不容易,我想这也是伦理问题产生诸多争议的原因吧。
5、快乐和痛苦的最大差值
那么面对伦理问题时,什么样行为才是正确的呢?功利主义者提供了一条思考原则:能带来最好结果的行为就是我们该做的。我们想带来什么结果呢?幸福更多,痛苦更少。也就是说,要实现快乐最大化和痛苦最少化的结果。
有些人会鄙视功利主义者这种解决伦理问题的方法,认为它是贪婪的快乐战胜了崇高的美德,是完全自私的行为。其实这是对这一方法的误解,相反,这种方法是在提醒我们,判定何种做法是正确的时候应该慎重。
比如你准备去就餐,什么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呢?美味的肉食、可口的甜食、含糖的饮料、爽口的酒水等等,也许暴饮暴食是快乐的,但功利主义的计算方法并不是这样,它还要考虑在吃喝结束之后可能会摄入过量的脂肪、热量、酒精,这些对身体健康是有害的,你可能还要面临承受更大的运动量来减肥,或者宿醉之后带来的头痛恶心。所以,功利主义的算法不仅仅计算快乐的最大化,同时还要计算痛苦的最小化。
这种算法非常理性,所以在处理有关社会政策的问题时非常有用。它会告诉你,一些政策或许满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但却会以严重伤害其他人的利益为代价。这也是功利主义计算法的独特优势。
6、伦理学不能忽视的人情因素
许多当代伦理学的发展,是为了指导不涉及人情的关系,例如市场交易、立法机构和法庭上的各种关系等,从而导致对人情因素的视而不见。
人是社会性物种,我们需要来自家庭、社区、社会的长期支持。如果抛开这些支持,我们将无法生存,也就无法客观的思考和实施伦理行为。当我们审视自己的生活、爱情和各种社会关系时会发现,这些方面的人情因素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和最有意义的元素。
如果你去探视住院的朋友是出于“义务”或者因为你计算出这会给你带来“最大化的快乐”,那你根本没能理解什么是友谊。当我们思考与朋友、恋人和家庭成员的伦理关系时,它们很难契合康德学说或功利计算等方式,所以,如果我们思考重大的社会伦理问题时,务必要留出空间来考虑朋友和家人与问题之间的特殊关系。
7、美德理论——看待问题的不同方式
前面所讨论的道德指南都是在告诉我们该做什么或者不该做什么,焦点停留在了行为和策略上。如果我们把焦点转移到人和性格上,就会引申出另一种看待伦理问题的方式——美德理论。
美德理论通常是针对个人的,问题的关键不是我应不应该做出某种行为,而是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就是说,当你想要实施某种行为的时候,问一问自己:我真的想成为做出此类行为的那种人吗?
比如你正在考虑考试作弊、私下卖掉公司的保密技术或者向你的恋人撒谎,那么你不妨先问一问自己:“这是我想拥有的人格么?我想成为一个不守诺言、让人无法信任和不被人尊重的人吗?我认可这样的自己吗?”当你选择了正确的答案,也就引导了你正确的行为,这也一个非常简单实用的方法。
8、作出批判性结论,而非盲目接受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情境:自己努力学习、辛勤工作,但有时候也想放弃这一切,转行到一个全新的领域;你对朋友很忠诚,但有时候也希望自己摆脱所有联系和承诺。这时候你就会发现,你的价值观是相互冲突的且无法调和的。
其实这毫不奇怪,正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里,才会有多元化的价值观。虽然这些多元化造成了很多冲突,但不可否认,这些多元化也是力量和创造性的源泉。所以,我们不可能盲目地接受某一种价值观,而是应该在追求价值观自由的同时,学习与不同的意见和价值分歧共存,批判性的审视自己的结论。
不过,对于一些问题也许无法得出批判性的结论,这也很正常。如果我们能根据自己的观点,排除对不同观点的曲解、指责和个人攻击,认真地剖析问题,那么我们将朝着明智、友善和合作地审视这些重大问题迈出关键的一步。
总结
我们分析探寻了一些受推崇且有用的方法,一条伟大的道德指南以及做一个公正的观察者和功利主义的计算方法等,其实最终还是回到了批判性思维上来。
当我们在讨论和处理伦理问题的时候,面对不同意见或观点,只要能够认真倾听、不随便给对方贴标签、拒绝稻草人谬误、避免人身攻击并且努力欣赏对立观点中积极的一面,就不会将冲突极端化,就能避免过激的情绪影响我们正确的判断。
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即使面对激烈的辩论,我们依然能够保持优雅。切记:辩论的真谛不在于辨明是非曲直和输赢高低,而在于避免曲解和发人深思,以开放的心态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