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排当中,良知它是最基本的概念。
良知:
在家排中,借用了良知这个名词, 其来源,通常和归属有关,其内在,和清白感、罪恶感相关。好的良知伴有清白感、坏的良知伴有罪恶感。
良知种类:个体良知、团体良知(系统良知)、灵性良知。
团体包括小组、家族、集体、国家、宗教、人类等任意多元素组合。
集体良知的基本属性是归属感/平衡/序位。
海灵格提出良知有两个不同的属性,好的良知、坏的良知。
海灵格的洞见:当我们有好的良知,我就有权归属于我的家庭、团队,我就可以以其中一员的身份有权利归属;当我们有不好的良知的时候,我已经失去了能够归属于我的家庭我的团队的根本权利。好的良知连接清白感,不好的良知连接罪恶感。罪恶感是让人难受的感觉,因此我们自然想到要改变这种不舒服的感觉,这就代表不好的良知有可能驱策我们改变自己的行为,好确保我们再次的归属。
海灵格说,世界上大多的冲突、疾病、战争来自于好的良知。
为什么好的良知反而引发很严重的不好的后果呢?
海爷爷这样说的深意。当心里有一个善的我执,就会伤害所谓“不善”的部分,造成分裂对立而冲突。而我们知道“善恶”更多的来自意识分别和过去经验。在家排中,可以看到太多的案例,在呈现表象的时候,所谓的冲突,大善大恶,而真相呈现的时候,场上除了爱,没有别的东西,善恶是意识表层的分别判断,是酿造无数冤案的罪魁祸首,它们在道的场域下始终会归于平静合一。
也正如《道德经》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好的良知,它滋生了优越感和清白感,使自己能归属于一个团体,进而产生狂热以致产生侵略性、制造加害者。
4.良知的来源
万法皆空,一切归无,含藏所有的功能,自然流动,这是道的境界。假如其中某个部分僵化,即成为良知。就像一个大海,流动不息,是道的境界,一旦有些部分停滞涩流甚至结冰固化,那个部分就成了良知。个体内在可以有无穷多个良知源,个体共振的部分形成团体良知。
5.良知冲突
良知之间会发生冲突
个体良知之间的冲突
个体良知和团体良知的冲突
团体良知之间的冲突
6. 超越良知
超越良知相当于破除我执。
良知需要超越,回归于道是最好的选择,但良知本身有强大的能量,如果没有相当的内证功夫,挑战良知会付出惨痛代价。
如海灵格说,如果他到别人家做客,他会第一时间学会那家人的良知以保证不会被扫地出门。如果我们到访一个宗教团体或另一个国家,必然需要适应对方的良知而不是以自己为主。
臣服是尊重事实,有些人无法做到臣服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看到臣服这个词的时候,会和屈辱感连结。
真正的臣服只是尊重事实本来的样子,尊重序位或其他的事实。有时候,臣服良知是必须的。比如如果孩子在对抗序位良知(父母大自己小)的时候,会付出疾病和失败的痛苦代价。
5.怎么样检验良知
良知伴随着感受:觉察自己内在,如果有清白感或愧疚感,说明自己有可能在良知的支配下。只要有良知,就可能有阻抗,有阻抗就会有人在感受上产生负面能量,然后在场域中呈现。
6.解决之道
爱是唯一的解决之道。
系统良知是要转变成一股疗愈后代子孙的力量,那些曾经被排除的成员再次受到尊敬。
并回到系统中属于他们的序位。后代子孙就能够不再为先人的罪恶或行为后果而受苦,并且回到原本属于他们的序位。承担他们能够承担的。这些后代子孙透过谦卑的态度而不再背负先人罪恶的重担。如此一来,系统就能再次平衡。并为当中的每一位成员带来认同与平静。
排列师要带着谦卑看到更大的系统。
爱的序位
父母与孩子:父母给予,孩子接受。父母将他们从自己的父母那里以及伴侣之间所得到的传递给他们的孩子。
施与受的流动在空间上,从高层到低层。
从年长者移向年幼者。流动无法停止,也不能逆转方向。
伴侣:1.伴侣位置上是一个男人和女人。
2.平等/尊重/互补。
3.施与受平衡。
4.性的链接。
5.男人服务与女人,女人跟随男人。
疾病
疾病的背后往往是盲目的爱。疾病是个信差,
因为排除了家庭中的成员,侵犯了所有成员同等归属的权利。后代承担。讲
心灵(潜意识)成因:盲目的爱与忠诚
1.宁愿是我不是你。
2.我要和你一样。
3.我代替你离开。
4.赎罪。
5.受苦取代连结。
6.抗拒接受父母。
7.系统的牵连纠葛。
解决之道:
排列师引领家庭成员,将排除者带回家庭系统中。拿回在系统中的位置,带着爱与谦卑,臣服于更大的一股力量。系统再次归于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