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草木葱茏,清泉潺潺,一条石阶蜿蜒而上,清风拂面,细密的雨丝,飘在脸上,肩上,初冬的静谧幽凉扑面而来。一行20来人,说说笑笑,拾级而上。山也不高,路亦不陡,风烟俱净,清寂淡然,身处其间,自在安然,疏朗开阔,仿佛每一寸光阴都是良辰美景。
一排平房,白墙黑瓦,依山而建,青山绿水,掩映相衬,雅瑶文化礼堂就像一位淳厚质朴的山民,于红尘喧嚣外,静默着,守望着。
我们,素未谋面,却仿佛久别重逢,难抑内心欢喜。
我急急收起闲散的步伐,紧步向前,走近并走进门庭。
【2】
廊边摆放的农耕器物,年深日久,陈旧破败,每一缕肌理纹路都透着浓浓的泥土气息,过往的日子有痕有迹,依稀可见,一锄一锹,汗滴下土,成了一家老小口里的粮,胃里的食,壮了身板,强了筋骨。
日日有收获,岁岁有余粮,日子如流水而过,不惊不扰不喧不闹。
那一段晨起理荒秽荷月带锄归的岁月,辛苦却满足,一旁上了年纪的村民逐一道来,沉浸在往日的回忆里,眉目间闪耀着虔诚和幸福的光芒。
此刻,这些田园的大功臣各个偃旗息鼓,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静静地化身为我们眼里的另一道景。
相对而视,仔细端详,我试着给它们对号入座。
甲乙丙丁,轮番变换,终是不得。
我,讪讪而笑。
真正的生活,是贴近大地的,是稻谷香裹挟着汗酸味的,我仅凭精致的文字记录和美丽的影像记忆构建起来的田园经验终归还是轻浮了些,算不上数的。
懂得,便是慈悲。
民俗文化廊,不仅是记录,更是经历,是我们这些五谷不分的城里人触摸生活的窗口。村领导的用心,妥妥派上了用场。
【3】
会议室里,我们围坐宽大的桌边子,听着年轻的村干部们,娓娓而谈。
前尘往事,追根溯源,每一个村都有一部丰厚的历史。
或战乱,或逃荒,或迁徙,已无从说起,但终是安顿,繁衍,生息。
世道变迁,世事艰辛,勤快朴实的山民们依然饱含生活的激情,不改生活的韧性与信心,在这一片荒芜之地,开疆拓土,铺排出热腾腾火辣辣的光景来。坚守的力量,勤劳的精神,家风家训,代代相传,无论是在食不果腹的过去,还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都是一笔最珍贵的财富。
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陶翁笔下的桃源世界,也不过如此。
时过境迁,在改革开放的经济浪潮冲击下,山村的平静还是被打破了。
人口外流,资金短缺,建设滞后……青山绿水抵不过城市繁华的诱惑。
现实逼仄,美丽的山村,路在何方?
我们质疑,纳闷。
村长,党委书记,宣传干事。
当家人,领头羊,一群忠诚的守望者。
职小,事多,责任大。
他们心有乡邻,怀踹梦想,勾勒蓝图,共谋发展。
我们竖耳,倾听。
只要出发,再长的路也会抵达。
我坚信,
心往哪里想,哪里就会有亮光,心往哪里思,哪里就会有奇迹。用心浇灌,尘埃也会开花。
【4】
此行最香。
土灶,铁锅,柴火。
简陋,粗糙,最传统最本色。
菜蔬,禽肉,米饭,
新鲜,素淡,最地道最醇香。
这里,日光清浅迟缓。
眼前,烟火氤氲,缠绵;远处,云雾缭绕,升腾,恍如仙境。
闻香,生津,我们,毫不客气,大快朵颐,尽享美味,实在不虚此行啊。
【5】
此行最爱,饭后古村探幽。
沿着田埂小路,润湿的泥土上铺满了落叶,踩上去松软如毯。
梯田层层叠叠,高低错落,一茬茬刚收割后的谷垛子点缀其间。
没有缤纷的色彩,没有刻意的渲染,原始,率朴,村味十足。
满山翠竹,举目四顾杆杆竹子,抬眼即是片片竹林;远看,重重叠叠,密密匝匝,近看修直挺拔,直冲云霄。
绿意盈盈,漫山遍野,蔓延呼应,不矫揉造作,不张扬媚俗,不沾尘染灰,清新纯净,暗自生香,有一种遗世独立的孤傲和清高。
我从未见过如此盛大壮观的竹林,蜗居都市,疲于穿梭钢筋水泥的丛林,时常感叹谧境难寻,草木稀疏,这般风水宝地突兀于前,实在过于奢华。
不禁喃喃自语:太美了,太美了。
自然馈赠,怎忍辜负?
靠山吃山,有竹当然吃竹,智慧的山民自有一份养家糊口的本事。
切片,蒸煮,打浆……
用竹子做成的纸,源源不断销往周边地区,
山,水,竹,彼此恩养,彼此成就,山民受益,肥了腰包,富了生活,小日子风生水起。
如今,半山腰里依然随处可见纸坊遗址,水车蒙尘,浆池废弃,昔日风光何处寻?大片竹林,何时才能喜迎四方客呢?
我们感叹,我们唏嘘。
【6】
漫步山间,惊喜不断。
古老的石桥,咚咚的泉,凉凉的风,绿绿的草,红彤彤的野梅,万物入眼皆是美。
欢叫,摆拍,定格……万般风情皆收藏。
短暂的午后,“我们做了世上最柔情的人,为一朵花低眉,为一朵云驻足,为一滴雨感动。”小禅呢喃多合此情此景啊。
那么,就来吧,来吧,丢掉城市的包袱,轻车简行,让我们一起虚度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