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曾参,前面已经提到过他,曾子以孝著称。曾子著《孝经》,有子重“孝弟”,可见“孝”在之后的封建社会中起的巨大作用,离不开这两个人及后学者的助推。
三省(xǐng):从后面所提的三类事儿来反推,可知曾子说的“三”是实指,实指的“三”还有“三思而后行”中的“三”。不过,古人在语言中,“三”字常常“虚指”,即多次的意思,在具体文章中要联系上下文分析。在这里我采取中庸法来综合解释,曾子所实指的三类事,每一类事反思多件事,每一件事反思多次。
自省是一个君子的修身必须课,我们吧“三省吾身”放在现今社会来解读,可以把“三省”拓展成自己希望进阶的“多省”,我常常和别人讲:你自己往哪个方向持续用力,你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美国的富兰克林、中国清代的曾国藩,两个人都在青年以后恪守关于自省的“十三条”规则,综合考量,几乎都是关于身体、求知、操守、性格、习惯等方面的自我加持。反观历来古今中外贤者的成才轨迹,无一不是按着自己开智的大脑、日复一日的重复着自己量身定制的规则。
这句话的意思是:
曾参曾经说过:我每天都在三类事中进行多次反思自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人:在先秦时期,“人”与“民”是不同的意思,人偏向于政治地位高的统治阶级,而民是政治地位较低的百姓,这个到后面《道千乘之国》那一章时再说。因为下面有与“朋友交”,所以这里的人应该指的是工作一方面的人,人到后来就变成了“君”,忠君就是这样来的。谋:指智力上的贡献。忠:一心一意,忠诚。
同事关系不论是同级,还是上下级之间,都应该真诚相待,坦诚布公,要阳谋而不要阴谋。同事的关系不是一天就结束的,所以与同事相处要学会忠诚。我们看在曾子的时代,一个懂知识的人作为某人的食客,为人出谋划策应该尽忠,所谓一士不事二主就来自这里。
现在的很多人在工作中抱着临时心态,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替老板考虑,心里思索着即使这个工作黄了对自己来说也无所谓,反正自己有力气,有智慧,不为这个人打工换个地方就行了。
抱着打工心态去打工的人,永远只能在打工的路上。“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讲的就是这样心态的人的一种自我解脱。靠一颗忠诚的心态为人打工,最终才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这句话的意思是:
替人谋划的每件工作是不是一心一意对待?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朋:在第一节讲过,“同门为朋”。友:郑玄解释为“同志为友”。信:人言为信,也就是说到做到。这里讲《世说新语•德行》中一篇记录管宁、华歆的故事,可以加深对“友”的理解。管宁、华歆年轻的时候,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志趣相投,关系十分好。有一天他俩在菜园锄地,管宁锄到一片金子,他把金子当成瓦砾石头一样,扔到一边继续锄地。华歆看到了,赶紧跑过去捡起来,后来在管宁的异样眼神中也扔掉了。又有一次两人共同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忽然听到外面敲锣打鼓吵吵嚷嚷,原来是一个达官贵人乘坐豪华的冕车经过。管宁没有被外面的吵闹声打断,继续读书,而华歆丢下书跑出门去看热闹。等华歆回来,管宁把席子一分为二,说到:你不是我的“友”了。这就是“割席断义”的故事,可见,道不同不相为谋,志不同不再为友。朋友之交最重要的是信字,人无信,如何立?
这句话的意思是:
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是不是做到了 要秉承信义呢?
传不习乎?
传:传授的理论知识。这里和“学而时习”是一个意思,只不过一个是从老师角度说的,一个是从学生角度说的。后世王阳明的弟子编撰了一本《传习录》,用问答的方式来记录王阳明和弟子们的言论,相对《论语》,《传习录》中老师的论述长了很多。这本论著较系统的阐述了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以思辩的授课方法,用生动活泼、讥讽警惕语言讲解,他摆脱了宋儒朱熹的理论而创造了“心学”——知行合一。
这句话的意思是:
老师传给我的理论知识,我用来指导实践活动了吗?
现在我们环顾四周,自己的身边除了血亲,大部分打交道的都是同事、上下级、老师、同学、友人。其实曾子的这番话,道出了一个出门在外的人应该有的处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