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一小群有思想、有责任感的公民能够改变整个世界。
一:群体的概念
群体指的是两个或者更多互动并互相影响的人。群体成员把同一群体中的人看做是自己人而不是陌生人。
二:社会助长作用:他人在场的影响
他人在场可以增强个体的优势反应(正确反应仅仅出自简单或掌握得非常好的认为中)即提高简单任务的作业成绩,降低困难任务的作业成绩。
跻身于拥挤的人群中同样会引起唤醒和促进优势反应。
他人在场引起唤醒的原因有:评价顾忌、分心以及纯粹在场。
三:社会懈怠:群体中的个体减少努力
社会懈怠指的是人多未必力量大,在群体条件下,人们可能会受到搭便车的诱惑。个体一旦受他人观察,个体的评价顾忌就会有所增强,这样社会助长作用就发生了,个体一旦消失在人群中,个体的评价顾忌就会减少,社会懈怠就会发生。
激励小组成员的一种策略是使个体作业成绩可识别;
当任务具有挑战性,吸引力参与度高的特点时,群体成员的懈怠程度会降低;
如果小组成员彼此都是朋友或者都很认同自己的群体,懈怠程度也会降低。
四:去个体化:群体中的个体失去自我感
群体失控指的是法不责众,一旦唤醒和责任分散结合在一起,常规的约束就会变小,后果可能令人震惊。也就是在某些情境中人们更容易抛弃道德约束以至于忘掉个人的身份而顺从于群体规范,即去个体化。
在这些例子中,个体的评价顾忌都降到了最低水平,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情境上,而非自身,并且因为每个人都这样做而把自己的行为责任归因为情境而不是自己选择上。
匿名性更容易使人们的自我意识减弱,群体意识增强,更容易对情境线索作出回应。
群体表现出攻击性之前常常会发生一些较小的引发人们唤起状态或分散其注意力的事件,比如集体喊叫、唱歌、鼓掌等。
自我察觉是去个体化的对立面。
五:群体极化:群体对个体观点的强化
群体极化指的是群体讨论通常可以强化其成员最初的意向,普遍倾向。
群体讨论可能会带来积极或消极的结果。但群体讨论实际上加强了原先的主导观点,无论是冒险的还是谨慎的观点。
六:群体思维:群体对决策的影响
群体思维指的是在群体决策中人们为了维护群体和睦而压制异议的现象。
群体思维产生的环境在于:友善的凝聚力强的群体、对异议的相对排斥、从自己的喜好出发做决策的支配型领导。
群体思维的表现症状有:无懈可击的错觉、群体道义毋庸置疑、在想法上越来越接近(合理化、对对手的刻板印象)、一致性的压力(从众压力、自我审查、一致同意的错觉、心理防御)。
群体思维的各种症状表现会阻止群体成员探寻和讨论相反信息及其他的可能性。
预防群体思维的方法:
1、公正——不偏向任何立场
2、将群体划分为几个小组,然后重组在一起表达不同的意见
3、欢迎局外的专家和伙伴提出批评
4、在实施之前,召开被称为“第二次机会”的会议,让大家畅所欲言。
七:少数派影响:个体对群体的影响
1、一致性
比起摇摆不定的少数派,坚持自己立场的少数派更具影响力。
2、自信
一致性和坚持性是自信的表现。
3、背叛多数派
当少数派对多数派的判断力提出质疑后,多数派的成员往往能更加自由地表达他们自己的疑虑,甚至会导向少数派。
任务型领导:组织工作、设置规范、聚焦于目标的实现。
社会型领导:建立团队、调解矛盾、表达支持。
转变型领导:激励他人认同并承诺完成团队工作任务。
八:后记:群体的利弊
真相一半是群体思维,另一半是我们是社会动物,我们是群居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