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一个月两天体验了一款产品,所以借此机会总结一下自己对产品体验的思考框架。
很多人会在体验的时候一并写出自己的产品报告,但在一开始首先要分清楚,你要做的是产品体验报告,还是产品体验分析报告。
大众的碎片化体验,于产品人而言无实质性的价值。
这个意思是:作为一名用户手机里可能下了100个App,但是只停留在表面上的使用,并不会有意识去了解产品有什么,而他只知道想要解决的是什么样的问题,这个App是不是能解决他的问题。仅此而已。
所以别人可能问:
“这个App为什么吸引了你,”
你会说,
“因为这个App滤镜好看”
“还有吗”
“呃。。没有了。”
用户对产品的感知层次就是这些,而作为一个产品owner不能仅仅于此。
我个人认为产品体验报告的目的就是为了与之区分开来,表现出你所该有的专业素质。而产品体验分析报告就是为了凸显出你专业素质的能力是怎样的。
产品体验报告目的是为了去熟悉一个产品的形态,有些什么功能,核心功能是什么,面对的人群是什么样的。
产品体验分析报告的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产品背后的功能逻辑,面对的人群,会有什么样的特点,产品为什么会这么做,收益是怎样的,如果你是产品策划者,你要怎么去策划这么一款产品。
大多情况下,我会采用产品体验报告的体验方式去体验一款产品,简单的做到心中有数,扩宽自己的知识面,至少在和别人探讨这个产品的时候,你不是茫然的,无所适从的。
经过这么一个月的产品体验下来,我发现有一个很重要的体验环节是:信息架构。 所以接下来的核心会侧重在于梳理信息架构中的收获。
梳理清了一个产品的脉络,和带给用户的信息,就能从产品的层面上说明,你确确实实体验了一款产品。
可能你是某一款产品的目标用户,你去体验这么一款产品,会容易感知到这款产品带给你的价值是怎样的。但是很多情况下,我们经常需要去体验一款陌生的产品,代表着要去踏进一个陌生的领域,而你可能对它短见浅闻,甚至是一无所知。
一开始着手要去体验产品时,就卡在了第一步,对于一款完全陌生的产品,如何去确定该产品的目标用户是谁?
在我看来,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通过了解产品的架构,功能,进而推导出解决了用户什么用的问题,最后所解决的问题对应到用户的需求,了解用户的需求描绘出大概的用户形态。
初步的目标用户=认知+数据+多维度分析
对应的需求在产品里的权重,又可以从侧面推出,现有产品的目标用户关注的功能点是什么,产品的策略是怎样的。
进行信息架构梳理时,要注意细观每个局部,不放过任何细节。有一个死脑筋的办法就是,一一都梳理进脑图,不要觉得这个功能不是理所应担的,就忽略不计,然而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产品的大大小小、从宏观到局部全是需要认真琢磨思考的。
举例说明:
在火山小视频里,搜索栏里的分享途径有微信、朋友圈、QQ、微博,而App其他地方的分享途径只有微信、朋友、微博。
为什么QQ没掉了?
这是刻意设计的,还是被大意忽略的行为?可能说明出什么样的问题?
同时在了解产品形态的过程中赋予自己的思考,不断的挖掘深层次的原因。 看见某一功能,实时记录自己产生的想法或见解,
思维路径可以是这样的:这是什么功能?为什么要设计这个功能?解决了用户什么样的需求痛点?同样是解决需求痛点,是否还有更好的解决途径? 其他竞品是怎么做的?效果怎么样?有什么问题?
层层递进,参照mece法则,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以下是我在体验产品过程中简单记录的脑图,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可以多多指点~
我的梦想是成为看起来很酷,实际上更酷的人。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塰的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