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已经过去好几天,但心里有关描写清明的念头挥之不去,前几天一直在忙,没时间,也静不下心来,而今又是霪雨霏霏、春寒料峭之际,想起杜牧的那首“清明”,很是应景,遂教了四岁的儿子几遍,大致说明了一下每句诗的含义,也不纠结于他能否明白,先做到倒背如流,日后再慢慢的领悟其中的意思吧。
1、 记忆里的清明节,风和日丽,暖暖的阳光照进我们简陋的家,让原本昏暗的家里变得异常的温馨明亮,因为天气逐渐变暖,一冬天没开的窗户便会在这一天打开,以前的窗户都是用纸糊的,开窗户时还要刀先划开,以免撕坏,这样一来,家里会有更多的阳光洒进来,现在想到那个场景都觉得温暖无比。
母亲会在这一天蒸一锅白面做的各种形状的小动物,老家俗称“蛇燕燕”,冷却后用线穿起来,挂到高处风干,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会惦记那一串属于我的美味,放学后不管真的饿不饿,都会说饿,这时,母亲就会解开穿着的线,拿出最近的那一个,放在火上烤,马上,那种原始的特有的烤馍香味就会扑鼻而来,馋的我口水直流,常常都等不到烤好就急着下肚了。
2、关于祭祖
清明被列入法定节假日,是近几年的事,小长假一到,踏青的踏青,祭祖的祭祖,工作了一段时间的人也可以趁机小憩一下。我们小时候可没有假期,老家的习俗是在清明前一天去祭拜,因为那时候年纪尚小,没有经历过什么生离死别,所以,上坟对于我来说并没有太多的悲伤,而且爷爷奶奶在我出生之前便去世了,我甚至不知道他们长什么样,但每年上坟,父兄都会带我去,活着时没见过,孝道还是要尽的。去了坟地,要先放几个炮仗,也许是意味着提醒地下的亲人有人来看他们了,然后父亲会在爷爷坟前点一支烟,再倒一杯酒,嘴里也会说一些家中的近况,然后分别给爷爷和奶奶坟头摆好贡品,接下来是烧纸,老家讲究亲人去世了3年以上就可以烧各种彩色的纸,不足三年则只能用白纸,看着它们燃尽后,父亲会领着我们兄妹磕头祭拜,最后把贡品往坟圈周围抛洒一些,寓意是让那些没有亲人祭拜的孤魂野鬼也能感受一下。至此,祭祖仪式就算完结了。
随着年龄增长,人生感悟也越来越多,男人说我矫情,小小一个清明节都能让我感慨半天,我却觉得他不懂我,生活就是一点一点的细节凝聚而成,每一个节日都应该有它该有的仪式,不是吗?我们的传统文化不就是这样传承才得以保留的吗?最后,附上这首清明,也算是给我们山西的杏花村汾酒做个宣传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