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三年级学生开始预习了,而我并不想按照常规的做法,仅仅让学生读读课文,抄抄生字,写写词,把提前的学习变成一种僵化的重复。我希望在读文识字写词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多地带着思考去参与,去感知,也希望在预习的过程当中,学生能多一些主动的探求和发现,让自己的思路活跃起来,跳跃起来,真正通过预习把自己主动学习能学会的内容找出来,同时把自己不懂的内容提出来。
第1课《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篇老课文。在进行读文识字这个版块的预习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读文和朗读生字条内的注音的生字,慎重地选出自己在这一课当中新认识的字,并且进行了抄写和加拼音。大部分孩子新认识的字数量集中在三个左右,字形集中在几个笔画比较复杂的字当中。
在我会写这一个板块中,学生通过书空田字格里的生字,观察每个字的部件笔画这样的方式,主动地选择出了自己在书写的过程中,容易错的字,自己觉得难写的字。从反馈情况来看,孩子们找到了这一课当中的三个难点字:绒,雀,晨。之后在家庭作业中我发现孩子们几乎没有写错这三个字的情况出现,这和以往的教学相比,效果好到不可思议。
在“好词好句摘抄”这一个板块当中,学生迅速从文章里选择出了自己喜欢的词句,这是一个常规的任务,从二年级开始孩子们一直在完成,在这一次的预习当中,我增加了一条:抄完句子以后,追问学生喜欢这个句子的原因是什么。有的孩子是因为喜欢文中的一个词,我引导孩子们从用词的效果和特点等方面谈了自己的理由。但也有一部分同学找到了喜欢的句子,但是说不出原因。于是我利用了缩小缩小缩小再缩小的方法,引导学生把长长的句子读成一个喜欢的词语或者短句,然后谈出原因。在交流过程中我发现:我要讲的内容,其实学生是能够自己读明白的。同时也发现有个别孩子甚至能把老师要讲的这一课的重难点也有所涉及到和感悟。
在第四板块“我知道了”当中,我问孩子读完课文以后你知道了什么,自己和自己说一下。孩子们看上去都像小青蛙一样呱呱呱地说个不停。但是表象之下并非都是如人愿的,我先进行了学情调查,问孩子们在自由讲述的时候,谁是什么也讲不出来的呢。没有一个孩子举手。于是我就问读完课文以后你知道了什么?结果我发现有三个孩子没有举手,原来他们正是读完课文以后什么也不知道的孩子,但是却不敢举手说出自己的无知。于是我抓住这个契机问他们:读完课文以后,你知道了一丁点什么意思呢?三个孩子分别各自说了一句,他们的内容都集中在课题和第一自然段。可见这些孩子的思维是比较短视的,比较狭窄的,他们只关注到了文章的前部分内容,没有办法或者是说没有能力把整篇文章所讲的各部分内容结合起来,从而把自己所知道的内容说全面。于是我结合他们所说的内容,请学生定位到底是哪些自然段写的,然后问学生他们没有说的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是谁干什么呢?这三个同学慢慢地进行了作答。在引导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能从课文中知道什么,说的得更全面,而且知道了方法:从第1段开始,把每段的内容连起来进行描述,这就是我知道的。
在最后一个提问的环节,有全班40个孩子,只有三个孩子有问题,其他孩子纷纷表示自己没有问题。但是我知道不是没有问题,是他们不会提问题。于是我请那三个有问题的孩子把自己的问题讲出来,并请同学们一起去探究他们的问题是如何提出来的。通过推理孩子们总结出了如下方法:在读文章的时候,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就文章与生活实际的不同之处进行提问,这样能把文章读得更有趣儿,更生动,更有意思。
在完成了预习卡之后,我的心里也对这一课的教学有了清晰的认识,我再也不会从头到尾一个一个问题和段落进行讲述了,而是会直接奔到课文的重点段落,结合语文要素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读写迁移练习。相信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的收获会非常丰富。同时这样的课堂也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