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站着是很痛苦的,一直坐着也会坐立难安。人陷入不安的状态的主要元凶是“一直”。
闷热又封闭的环境下,心中极容易散发出一股烦躁的情绪,谁也无法摆脱。
这个季节空调的风是硬的,不开空调心浮气躁。总之心中的这股烦闷可以轻易掀翻桌子,但是又无济于事。
这是非常细小的日常之事,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生活细微之处见微知著。
不由地思考到,佛教创始人乔达摩,究竟达成了怎么样的修为,才能够达到涅槃的境界。
人生而痛苦,但是他可以达到不痛苦的境界。意味着该放下的不该放下的他悉数放下了。
他想必是已经经受过了八苦其中的起码六七种苦,随后他也看到了世人之苦,真正意义上想要普度众生,因此他宣讲传授自己的法义。
人们不应寄希望于乔达摩拯救,如果学习佛法不要期盼佛来救自己,而是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涅槃之道。
人也不要轻易否认掉那些不为你真正领会的宗教,因为这只会暴露自己的无知,别无其他。
人生是苦的,一直坐着为苦,一直站着也是一种苦,什么是不苦,唯有移动,减缓痛苦。
《世界小史》让我觉得是成年人了解世界历史的故事书,恩斯特·贡布里希是以我们熟悉的“很久很久以前……”来开头娓娓道来一个个世界故事,用词贴近普通人,而非复杂专业概念。
作者在写到印度时,谈及到佛教创始人,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到乔达摩的思想解读——
如果我们想从痛苦中解脱,就必须从自己开始。所有的苦来源于欲望。大体上讲就是,如果你因为得不到想要的一本漂亮的书或者玩具而感到难过的话,你有两件事可做:一是想办法得到它,二是不再想得到它。
如果你能做到其中的一个,你就不会难过了。佛陀教导说:如果我们不再期望拥有漂亮、舒服的东西,如果我们不再一直渴望幸福、舒适、他人的认可、柔情的呵护,那么在得不到时,我们就不会感到那么难过了。人们只需减少欲望,就能减少痛苦。
“但是,人没法控制自己的欲望啊。”你也许会这么说。但佛陀有另外的观点。他教导说,经过长年的自我修行,人们可以做到想有多少欲望就有多少欲望。也就是说,成为自己欲望的主人,就像赶大象的人和大象的关系那样。在人世间能做到的最高级就是:什么都不想要。
这就是他讲的“内心的风平浪静”,一个人最大、最平静的福分,就是在人世上一无所求。他对众生一视同仁,不对任何人有所要求。谁能成为自己欲望的主人——佛陀接着教导说——谁就不会在死后重新转世。
因为印度人相信,灵魂之所以转生,是因为它还牵挂在生命上。谁不再对生命有所牵挂,死后就不会挤进“生命轮回”当中,而会进入“空”,进入没有愿望、没有痛苦的“空”,佛教徒称之为“涅槃”。
人生而痛苦,但我们正在“生”的状态里,应充分认识到时间宝贵,莫名想到了尼采的这句话: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