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制定了一个全新的计划(减肥,读书,锻炼,早起......), 做得非常详细,满满当当,于是信心满满的对自己说:明天!就开始执行了!
后来,真的做到了。
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嗯?今天不行啊,没关系,明天补上......第四天,第五天......啊,又没办法啊,没事,明天补......怎么?今天还是不行?......啊,我已经N天没有执行了啊,这个......算了,重头再来吧,嗯,明天开始......
后来,就没有了后来。
不少见吧?这样的例子?
我们习惯了把这种循环称之为“执行力不足”,然后我们的解决方案是:
“坚持一下!”
殊不知,“坚持一下”,根本就是一个无效设定,只会让你从这个死循环中越陷越深。
从大脑的机制来说,有一种天生的能力:逃避痛苦。大脑设定当中,习惯了去记住美好快乐的事务,但是对于痛苦的事务,会尽量回避。
那么,想一想,需要我们去“努力坚持”的事情,到底属于什么类别呢?肯定不是带来快乐的。对于快乐和享受的事,我们根本无需劝说自己坚持和努力。因为在过程中的满足感,比如运动中分泌出来的多巴胺,就会自己把我们自动带入重复的模式当中。
往往我们的“努力和坚持”,都不会对应一个快乐或享受的过程。
于是,问题来了,如果劝自己“努力和坚持”,并不能让我们享受和快乐,并且违背大脑的运作机制,那么到底应该如何让我们有可能去实现长期的计划呢?
“为事物设定一个能带来快乐感的理由和意义”。
既然大脑很留恋快乐的感受,那么,赋予计划一个快乐的意义,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能够常年坚持跑步的人,其实更多的是享受了跑步之后,带来的欢畅淋漓的感受,这种感受,使得他不跑步就分外难受,于是动力就出现了。
我们不妨想想,那些制定的计划当中,有多少可以快乐/富有意义的理由?
我们制定的每个计划背后的动机,才是我们真正的动力。所以,不妨将那个动机具象化,用“身临其境”的方式去感受目标实现的快乐,并记住这个感受。再反过来,把这个感受代入到现在的场景中,用目标实现的美好感受,来替代现在的体会。久而久之,就可以养成一个长期的习惯。
“坚持一下”,或者“梦想一下”,都是为了服务于我们,不妨用个小计谋,用“快乐”先导的方式为我们轻松服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