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要澄清这不是一篇吃人的文章,更不是一个教你解剖自己的更文。
这是一篇正经的思辨文章。
我们每个人都是审美家和创作家,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欣赏着这个花花绿绿的世界,每分每秒都在产生着新的想法。这就是标题里说的“咀嚼”和"创作",一个品味鉴赏和自我生产的内外向拉力过程。
以我为例,从小我就喜欢看电视,去接受讯息,接受外部的信号刺激…在成长的过程中,我越来越喜欢和别人聊天,我聊天的过程中会记住很多人的话,我发现那些精彩的句子,能让我感到一种思维的快感。纵观前二十年的过程,我唯一的失败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没有系统的思维,没有逻辑和严密的批判思维,而且十分喜欢刺激性的文字,不太能够清楚的理解那些温和词汇背后的韵意,这在我随后的读书经历过程中,越来越成为硬伤——就是读了很多书,但是无法理解文字背后的意义。
如果能够准确的抓住文字的意义,概念的意味,就抓住了"咀嚼"的第一层次。文学作品往往是一个很枯燥和漫长的咀嚼过程,可以先从咀嚼电影开始,因为戏剧故事的演绎是逻辑交织的结果。而且,视觉和听觉作品,往往更能让人全方位的感受到框架,一旦抓住了框架,就进入了"咀嚼"的第二层次。框架,就是结构、架构,往一个好的结构,是浇筑审美作品的强大支撑。往往那些拥有结构意识的人,思维会比别人更清楚,且创作能力会比较强。你在咀嚼别人的时候,有深度的内容都来自对他结构的咀嚼,咀嚼他最坚实的部分,就等于透视了他的一切。最后的咀嚼是来对节奏,美感,形式的窥探,这部分是对被咀嚼人的感觉拷问。印象的好坏,感觉的好赖…都来自于这些技巧的运用和把控,或快或慢的说话,或紧或松的时间,都是一种感觉,这种最玄的东西貌似女性把握的更好。
创作自己,是一个不断拷问和剖析自己的过程,只有剖析的足够深刻,讲出来的故事才会更"动人"。对于这一问题,提供一个最快捷的办法,就是分析动机。要一遍遍的、反反复复的问自己的动机,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创作自己,这样的动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是什么?它的近义面、反面、侧面都有什么,如果把这些概念都抛开,是不是还有不为人知的,不愿意让别人碰触的部分?那么,在创作的过程,一定是一层一层解开这些疑问的过程,只有过滤的层数足够多,看到的那个核心才会足够震撼。
"咀嚼"别人是容易的,"创作"自己是痛苦的…那些懂得制造快乐的人,往往最不快乐。不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享受快乐,而是因为他们掌握的快乐制造秘方,是一块被无数人舔过的蜜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