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剩最后两章了,犹豫好久要不要写笔记,虽然只有2个粉丝以及每篇仅1人浏览量,还是坚持去写去磨练思想和文笔。把触动自己的内容记录下来,内心便是收获。重读了之前写的几篇笔记,感觉到一些绝对化和不成熟的东西,这就是我的简书之路,与成长并行。
1.症状的变化
有时候觉得心理咨询工作好难却好厉害,要通过来访者的话语看到其内心的渴望,我们的武器是共情,是知道痛苦的意义。比如丑陋恐怖症的来访者说“你还是给我介绍整形外科医生吧”,其实翻译过来就是“我实在太痛苦了,你到底明白不明白”。遇到这样的来访者,有时候是否会真的就给他转介到其他资源去了?心理咨询的一大原则是来访者具备主动咨询的动机,那这样的来访算不算是没有主动咨询的动机,我们会怎么选择下一步的做法?咨询师需要担当,需要稳,需要从更深层的角度去看对方的痛苦。相信既然能够在咨询室里面对面,我们就有从心理咨询角度工作的足够理由。
2.移情和反移情
弗洛伊德最初跟布劳尔共同对歇斯底里症进行心理治疗时,发现患者有时会对治疗者抱有强烈的爱恋情感,弗洛伊德认为这是因为患者把自己幼儿期的思考和感情转移到了治疗者身上,并认为通过分析这种移情可以达到治疗目的。后来又发现治疗者对当事人也有可能发生这种移情,称为反移情。弗洛伊德和荣各学派都赞成反移情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妨碍治疗的反移情,另一部分是对治疗有意义的反移情。出自治疗者本人的神经症性情节的反移情是妨碍治疗的;出自原本感情的则对治疗有积极意义。
3.解释和洞察
心理咨询不能操之过急,这与心理教育是大不同的,教育者习惯的工作方式是解释、教育(甚至说教),明确的把知识点告诉对方,对方这样去理解去做就ok了。但是心理咨询却要柔和许多,因为人与人不一样,也不见得有百治百灵的万能方法去给予来访者。所以心理咨询不能急着给予,记得有听一次督导时,一位咨询师出于好意,送给一个青春期的孩子一本精神分析入门书籍,那么在这一份给予里面,对于咨询师来讲给出的到底是什么呢?
有时候来访者的一份顿悟、一句“老师,我终于明白了”,不得不说,对咨询师来讲是一份鼓舞。但是,也要知道不能被此完全迷惑,现实中更多的是一步一步走下去,继续坚持一步一步走下去,事态一点一点地在变化,后一种感受要强烈得多。
在一些表达性心理治疗当中,治疗者应该做的是:明白事情的意义,但不是单纯地把解释交给当事人,而是深化其意义,向着它的方向前进。理论与解释从来不是用于找对子的游戏。
4.恶作剧精灵
这让我想起叙事疗法中的外化操作,特别是麦克白在《叙事疗法治疗地图》当中捣蛋先生的例子,破坏也有带来建设性结果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