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真想活着,最好立刻着手尝试;如果不想,也不打紧,但你得开始准备死亡。”
——W. H. Auden很多朋友深具一种观念:工作是必需的但不愉快的,娱乐是愉快却无用处的。
要破这个局,首先得明白一件事:
生活的实际内涵,即我们的举动及感受,却取决于思想与情绪以及我们对化学、生理与社会运转过程的阐释。
近代人类社会群体的写照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
个人生活绝大部分取决于性别、年龄及社会地位。到了现代社会,我们依然尊重通过经验的塑造力量。我们知道每个人的行动及感受都有一定的限度,漠视这类限度,便是否定事实,必将步向失败。
但与此同时,由于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共享、大规模合作和去物质化的趋势推动下,任何跨越了思维水平限制的个人都可以如鱼似水的畅游在现世的各种便利中。
在资源获取已经相对大幅简化,成长的壁垒逐渐崩塌的环境中,如何更好的成长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心流概念的提出者米哈里(Mihaly Csikszentmihalyi 姓有很多种译法,大家记住名字米哈里就行了)的这本:《专注的快乐 Finding Flow:The Passion of Engagement with Everyday Life》就是专门来讲述我们怎么在日常中进入更多的心流活动,并藉此快速成长的。
① 在生活中运用心流的过程
为了能够说明心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我们先将平日的活动分为三大类:
- 生产类活动:最主要的一类是为求得生存以及生活舒适而不得不做的事,即生产类活动,也就是今日所谓的“赚钱”,因为金钱已成为换取绝大多数事物的媒介。然而,对仍在求学阶段的年轻人而言,“学习”也包括在生产类活动中,因为他们接受教育相当于成人从事工作,而受过教育才有可能获得工作。
- 维持类活动:为了保证生产类活动,我们首先要保持身体机能,花费每天约1/4的时间在饮食、休息、整理仪容在自己身上,并借着打扫、购物、家务等来保持财产。
-
休闲类活动:
- 希腊哲学家认为,只有在空闲时,人才是真正的人,因为他可以将时间用于学习、艺术、政治等自我开发的活动。事实上,希腊文的“休闲”(scholea)与英文的“学校”(school)源自相同的字根。原因不外乎:利用休闲时光的最佳方式就是学习。
- 可惜的是,人们多将空闲时间花在下面三种活动上:
- 第一种为媒体消耗,其中大半是看电视,其次才是少量的报纸及杂志阅读;
- 第二种为交谈;
- 第三种则是较活泼且接近过去的理想形态,如发展爱好、创作音乐、运动、健身、下馆子或看电影等。
- 这三种休闲活动每周所占的时间有4~12小时。
生产、维持及休闲类活动构成了我们由生致死的每一日。人类生活脱离不了这3种体验。每日生活的总和是一团涂鸦,还是艺术之作,就看我们决定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
生活质量不仅仅取决于快乐,也包括我们为了追求快乐而做的事。如果一个人不能设定生存目标,不能充分运用心智,他所获得的美好感受不过只是人类潜能的一小部分。
接下来,你要有目标。不论行动的目的是出自内在动机(自愿)还是外在动机(被迫),都比漫无目的的行动来得好。你会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最终还是受你追求的目标所左右。
在追寻目标的旅途中,要使先天的才能转变成充分发展的智力,你就必须学会控制注意力。
在背离动机与情绪的情况下,注意力更不易集中。厌恶数学的学生,若要他花时间定神细读微积分,恐怕十分困难。除非动机格外强烈(例如决心通过考试),否则不易做到。
一般说来,心里越挣扎,越难集中注意力。但如果热衷此事,动机又充足,就算万般棘手,你也能轻而易举达到全神贯注的境界。
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我们很少因心(heart)、意(will)、念(mind)的同步而内心涌现宁静。意识中,欲望、意图及思绪总是相互抵触,我们很难化解其中的分歧,使它们齐步前进。
在目标明确、能够得到即时反馈,并且挑战与能力相当的情况下,人的注意力会开始凝聚,逐渐进入心无旁骛的状态。这就是心流感受的全部。
处于心流状态时,我们并不会觉得快乐,因为要体验快乐,内心必须专注如一,如此难免会让注意力脱离手边的工作。只有在完成任务后,才有余暇回顾刚才发生的事,进而为这种极佳体验心生感激,并自内心涌现快乐之情。
② 工作与主动休闲更能激发心流状态
改变生活品质的第一步是:注意每天所做之事,并体验在不同活动、场合、时段的感受。要注意,环境也会影响情绪,根据自己的生物周期调整自己的安排。
另外,切记以下心里学发现:成人生活中的心流多出现在工作时期,而非闲暇时刻。
也就是说,休闲并不比工作更令人快乐,拥有自由时间也不见得能提升生活品质,除非当事人知道如何有效利用空闲时间,但这份能力绝不是与生俱来的。
每一项心流活动都需要在刚开始时花些心思,然后才能享受到乐趣。如果你十分疲惫、焦虑或缺乏纪律,无法克服起步的障碍,就只好转换方向,改做一些虽不有趣但能力可及之事。
这里要着重在意过度的“被动式休闲”。光是找朋友聊天、阅读不花脑筋的书籍或者打开电视机,并不需要消耗太多精力,也无须动用技巧或专注力。因此,被动式休闲不但成为青少年的最爱,也是成年人的经常选择。
养成从事被动式休闲的习惯,断绝了当事人增进生活品质的其他道路。
不论是成天工作、放弃其余活动,还是将全部时间投入休闲娱乐,都不十分理想。人们能够重新调整生活,他们不断努力,试着找出一种即使生产又能为生活带来最多心流体验的活动。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却喜欢将生活划分为无趣的工作及一成不变的娱乐。
一旦社群的生活形态落入俗套、工作成为一成不变的规律,或社会责任丧失意义之后,休闲的重要性也会节节上升。但是,当社会对休闲娱乐的倚赖过重时,人们所剩无几的精力便不足以应付随之而来的高难度技术与经济挑战。
③ 良好的沟通是心流产生的环境因素
当你为生活中最佳及最坏的情绪寻找解释时,一定会想到别人:情人或配偶既能令你心花怒放,也能让你沮丧气结;小孩儿娇憨可爱,但也会伤透你的脑筋;老板的只言片语足以令你笑逐颜开,也能使你一整天愁眉苦脸。
个人的身心健康深受人际关系的影响,我们的意识也被他人的反应所左右。
若想充分享受人际互动,让心念常常保持条理分明,从人际交流中得到无价的收获,体验到完美互动关系带来的心流感受,必须符合两项条件:
- 首先,找出自己与别人目标的一致性,但这在原则上总是不易做到,因为互动的双方必然会追求各自的利益。
- 其次,必须愿意关心别人的目标。这也不容易,因为每个人的精力都十分珍贵。
当我们越不重视婚姻的物质利益时,就越能享受到它在情绪感受上所带来的回馈。
不论家庭形式千奇百怪,总有一点是亘古不变的,那就是男女双方对彼此及子女的幸福都应能担起责任。
同时需要指出,家里是个人可以安然发泄郁积情绪之处,失常家庭中所见的虐待或暴力就是一例。
完美的家庭体系十分复杂,一方面要鼓励个性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成为有情有义的群体。规矩与纪律的必要性是为了避免在协商上浪费过多的精力,例如子女该何时回家、何时做功课、谁该洗碗等问题。
如此一来,由争吵或争辩所节省下来的力气,便可转投至个人目标的追求。同时,每位成员也知道,必要时可拥有家庭集体力量为后盾。
由家庭关系扩大到社会关系,自西方哲学发端之始,思想家便已想出两种发挥人类潜能的主要方式:
- 起先是涉及所谓的行动式生活(即在公共场合以行动表现自我),例如,注意社会环境的风吹草动、抉择、从政、为自己的信念辩护、坚持自己的立场,即使丧失舒适与声誉也在所不惜。
- 后来是以反省式生活作为人生最佳的实践方法。一个人可通过独自反省、祈祷、与神沟通等方式,达到最彻底的实践。
但这两种策略无法并存,因为一个人不能兼具实践者及思想家的角色。
科学是一种十分集体化的事情,基本上只有关门与开门的差别。当我们进行科学工作时,我的门是敞开的……你总是希望与别人交谈……唯有借由人际互动,才能做出一些有意思的东西。基本上,这是一个群体的事业。新鲜事随时在发生,你必须跟得上脚步,对各种动态有所了解,你必须不断与人交谈。然而,写作却是另一回事,当我要动笔时,门就得关上。就算如此,仍有许多噪音传进来,因此,我如果想写作,通常都得躲进图书馆,此时就是唱独角戏的时候了。
由很多灵活、富创造力的人的生活可知,同时具备内向、外向两种性格并非不可能。事实上,能够兼具由内到外的各种性格,才算得上是正常人类,若局限于某一极端形态,仅由集体或孤独方式体验人生,都不正常。
Ⓡ 读饭曰:
根据米里哈的这本书,总结出6条改善心流体验的建议,也是应了这本书的主要议题《Finding Flow》,从寻找心流出发,微小但有效的改善生活的生活:
-
对生活充满热忱
在生活中作些小小的改变,将精力投注在易于产生心流的活动中,能够将我们厌恶的压力转为心流体验,日常生活的品质也能大为提升。 -
克服工作倦怠
- 大致说来,由于分工日趋精细,大多数职业都具有反复、单向的特性。工作令人厌恶的主因有三:
- 其一,是工作毫无道理。不仅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甚至还可能有害。有些政府公务人员、压力沉重的业务员,甚至待在武器业或烟草业的科学家,都不得不为自己从事的行业大力辩护。
- 其二,工作既枯燥又缺乏变化。日复一日,毫无挑战性,做了若干年后,就算闭上眼也能照样进行。因此,工作给人的感受是原地踏步,而非成长进步。
- 其三,工作通常充满压力与挫折。尤其当你难以与深怀期望的上司、否定你贡献的同事融洽相处之时,这种挫败感更是伤人。
- 将整个工作架构视为一体,了解个人行动对整体的影响力,那么,即使是琐碎的工作,也能拥有不凡的表现,让世界更加美好。
- 大致说来,由于分工日趋精细,大多数职业都具有反复、单向的特性。工作令人厌恶的主因有三:
-
降低工作压力
- 肩负越多责任的人,越该理清哪些事关系重大、哪些事无关紧要并将脑中各种待办事项依序排列并列出流程,对于何事可委托代办、何事可不予理会、何事应亲自出马以及先后顺序应该如何做到心中有数。
- 这种方法在形式上如同仪式,使当事者从中获得信心,确定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
掌控注意力
- 要想发展个人的兴趣与好奇心、为享受生活而享受生活,首先必须拥有时间,其次是具备掌控精力的能耐。
- 我们不能仰赖外在的刺激或挑战来促使自己专心,而是要学会靠自己的意志力集中精神。这种能力与兴趣的关系是通过互为因果、互相强化的过程而建立的:
- 如果你对某事有兴趣,就会在这上面用心;若对某件事情用心,你便很容易对它产生兴趣。
- 许多令我们觉得有趣的事,并非因为它原本就有趣,而是因为自己为它花了不少力气。人们若专注在现实生活中的某个领域,自然会有无穷的机会出现,让人透过身心、情绪等磨炼技能,我们实在没有理由说无聊。
-
掌握自我反馈的时机
- 大多数人都只在不如意时才会反省自己,由此进入恶性循环,在眼前的焦虑与痛苦回忆的交互影响下,便会越发自觉悲惨。
- 要想冲出这种循环的方法是:养成在斗志昂扬、对生活尚感满意时才反省人生的习惯。
- 但更好的办法是:将精力投注在与自我间接相关的目标或人际关系上。一旦体验到复杂互动中的心流,体验到具体且客观的回馈,我们便可轻而易举地对自己产生正面的看法。
-
朝目标前进
- 明确的目标有助于人们体验心流,但这并不是为了要实现重要的目标,而是因为若缺乏目标,人们便无从集中精神、避免分心。受自己的行动主宰权。由于这份认知,个人才有办法成长,并获得祥和愉悦之感,扫除日常生活紊乱所带来的心理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