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推崇欧美教育,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领跑全球,是当下处于水深火热的中国教育从业者所向往的地方,这本书的作者罗宾·R.杰克逊是美国资深教育专家,她直接了当告诉你“成为顶尖教师的10项修炼”,从如何培养独有的教学风格、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的关系、如何应对糟糕的建议、如何搞定备课、如何与家长打交道、如何管理课堂教学、如何弥补教学错误、如何脱颖而出等等,切中要害,提供美国名师自己的经验和观点。
每个教师都想独树一帜,拥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书中举了作者自己的例子,“我想成为完美的老师,我想彻底改变学生的人生和命运,我希望我的学生成功,并且在他们的诺贝尔获奖感言中提及我对他们的人生的影响,我希望自己的教学事迹能够出类拔萃,让人为我拍一部教学传记或传奇人生纪录片......”
不得不说,杰克逊老师志向远大,但是就像她自己感知到的一样,我们也看到了最初的她强烈的好胜心远远超过了对学生的关注,就是“我为了变成自己梦想中的老师所做出的事情和努力,更大程度上只是满足了我的个人的需要,而非满足学生的真实需求。”
一语道破。作为教师,目光脱离学生,个人再成功都是无土之根,毫无生命力。现实中有许多老师是这样,课堂呈现非常“好看”,这样的老师更擅长抛出概念,推出自己,而学生接受的节奏、真实能力的锻炼、对于这样“好看”的课堂学生有什么反馈,都视而不见了。
这让我想起我的听课经历,这些年,公开课、观摩课没少听,最初是抱着极大热情去学习,台上老师挥洒自如,课堂氛围积极而热烈,学生总结到位,发言踊跃,在我看来简直完美无缺,每次在评课环节,没想到教研室的资深专家仍然能找到不足,点评的也精彩极了!每次听课认真做笔记,生怕漏掉一个环节,同时心里感慨:“怎么想到的呢,设计的真好呀!我怎么做不到?”
可随着不断的学习,我在自己的课堂上也开始探索不应的教学模式,读很多案例,尝试不同做法,现在再看这样的课,就会心生唏嘘:“原来,我也能看懂别人的课了,不是那么完美嘛。”这不是嫉妒,也不是挑刺。是真心有了自己的看法,台上老师讲,台下我仍然做笔记,但是做笔记的同时也在思考:“这个地方欠妥,如果换我,要怎么怎么做......”
学习不是一味的点头、随大流,我的总结:
学习别人,反观自己,取长补短,聚焦学生,再次输出,形成风格。
书中对于如何培养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里就提到了可以大胆借用别人的秘诀,但是也要牢记自己的教学初衷和目标。
大部分全身心投入工作的老师,都难以平衡生活和工作,越努力越忙,忙到生活和工作“傻傻分不清楚”,索性工作就越来越多的挤占生活空间,久而久之,幸福感越来越微弱,直至消失不见。
可是,“只工作不玩耍,聪明的小孩也变傻。”作者也是工作狂,但她用“不把工作带回家”、“每天阅读一页小说”、“保留安息日的传统”等各种方法逼迫自己严格将工作和生活分开,并且告诫大家:“不要试图做到事事完美。”
对此我感同身受,“事事做到完美”是我头上戴的紧箍咒,戴了多年摘不下来的感觉,可正是这种所谓的“完美”将自己逼的太狠,尝到的都是生活的苦涩。
作为新教师,如果你够虚心,一定会有很多前辈对你“指指点点”,他们漫长的教学生涯中经历了很多事,总结了很多他们自认为“宝贵的经验”,可是你要辨别哪些是好的方法,哪些是糟糕的建议。如何分辨呢,其实很多时候“那你只需要听从自己的直觉。”大多数建议都是隔岸观火、隔靴搔痒,他不是你,怎么知道你应该用哪种方法走自己的路呢?
备课是每个教师最烧脑的工作,如何备好一节课,首先是明确目标,问两个个问题:“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给学生?”和“这些内容为什么至关重要?”
没有目标的课堂教学就是无头苍蝇,撞到哪里算哪里,最后把自己和学生撞的昏头转向。好的目标清晰而且每节课只有一个,并且要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教学标准的依据是什么,因为目标要清晰,所以就不可能完成所欲规定的内容。
这一点相信很多教师有同感,一篇课文有很多个抓手、很多个知识点,我们该从哪个角度下手?该在这篇课文中教会学生什么?该从这篇课文出发带领学生去哪里才能很好的拓展?我们像那只小猴子,有时捡了西瓜忘了芝麻,有时捡了芝麻扔了西瓜,有时芝麻西瓜一起捡......
这是最考验教师功力的时候,一篇教材的学习和解读,不仅要从教材本身出发,还要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要有作者思维,不仅要从教学目标出发,还要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选中一个最契合的点,快速而有效的下手,像找到一把钥匙,“啪”的一下,打开课堂的锁,领着学生进入一个奇妙的世界,而在这个奇妙的世界里,教师的任务在引导和激发,而不是把“奇”和“妙”迫不及待的全盘托出,一篇教学材料,犹如一份食物,教师和学生咀嚼出的味道是不同的,感受也是有差别的,教师可以分享食物的营养所在和美妙所在,但不能自己咀嚼完吐出来,对学生说:“吃吧,现成的。”(呃....抱歉啊,这个形容好差劲。允许我捂嘴笑笑....嘿嘿嘿)
和学生家长打交道的部分略过了,相信大部分老师有一肚子要抱怨家长的话,但同时也总结了属于自己和家长的专用小窍门,但值得赞同的是,作者提到要接受那些不愿意参与孩子学习和教育的家长,积极寻找办法在学校期间进行弥补。另外,千万不要在孩子和家长中间“搬弄是非”,不要和家长联合起来对付学生,你要告诉家长坏消息的同时,一定要提供一个解决办法,积极请求家长们的支持与贡献,在沟通结束时,传达一些积极的信息。
人人都想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可需要我们持续地付出的努力。读完一本书,并不能让你成为“顶尖教师”,而是“顶尖教师”带着你去她的领域溜达了一圈,到底有什么能够留在你心里,并且深根发芽,那只有你自己说了算。
想要成为大放异彩的那个人,只有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最好才行。
作者在开篇就做了申明:“我并没有一个神奇的教学方程式,能够让教学变得简单,或是帮你扫除教学中的所有陷阱和困境。哪怕我确实可以这么做,我也会选择不要这么做;因为我坚定地相信,能够让你成为一名顶尖教师的唯一方式,只能是靠自己。”
真理只有一个:不断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