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对电影感兴趣的人,都不应该错过《芳华》。
如果说上一部的书评是因为没有切入点而不知如何去写,那本片恰恰却是因为想说的太多而无从下笔。但无论如何,请首先感谢冯小刚,感谢严歌苓,等等那些让这一段岁月凝结成文字,最终鲜活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幕后英雄,以及故事中那些曾经芳华却如今任其消逝的默默的英雄们。如果说历史不会忘记,那也一定是建立在一代代人的铭记中才得以永存。
走进影院,身边都是成双结对的父母甚至更老一辈的大爷大娘,或许这部电影对于他们而言,意义更加深刻。在此也呼吁所有看到本文的朋友,推荐自己的父母也去重温一下属于他们青春的记忆。
就电影本身而言,跨越年代的故事如何做到可以紧紧的吸引人,并且深深的打动人,我就举几个让我动容甚至泪流不止的场景。欢迎交流。微有一点剧透,希望不影响还没看本片的你。
场景之一:深夜写信。在信息高度不发达的那个年代,写信无疑是连接自己和远方亲人唯一的途径,虽然就现在这个时代来说信有着其他途径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它的劣势却也十分明显。最显著的就是时效性。你无法知道何时才能让对方收到,你也无法知道对方正在发生的事实,所以写信更多是一种对自己内心的倾诉。小萍也正是因为写信,让观众知道为什么自卑,为什么偷拿军装,以及在残酷的现实下如何坚持下去的力量。在我看来,这是一种绝望的坚持,如同救命稻草一般的最后的一丝希望。
场景之二:两组芭蕾的反差。曾经有人对悲剧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悲剧就是在你面前把最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你看。芭蕾本身是美好的,特别在那一个年代当中,它承载着一代人对美好的所有憧憬。正是因为这种美好,才让两段鲜明的对比更为心碎。原本也应当在象牙塔中的日子却不属于小萍,没人知道原本坚忍倔强的她承受了多少的委屈和痛苦。电影没说,但我相信也是因为再次起舞,唤起了小萍心底深处最美好的回忆,使其回复神智,不过却也改变不了自己悲惨的命运。
场景之三:长凳上的留白。芳华是一代人的青春,无论曾经多么绚烂,最终必定回归平淡。但最平淡的相守和淡然,虽有苦涩,却因尝过生活更大的酸楚而觉得知足。这种知足本身就是残缺的,却也因为认识了残缺的美,才使生活变得更加满足。我们在银幕的这端看着他们,而谁又不是在生活的远处看着我们?想起那句话,你说自杀的人,究竟是想不开,还是真的想开了?
人生短暂,芳华易逝。这两天大家都在晒 18岁的照片,那是生命中再也回不去的最美好的曾经,那是老天给我们最宝贵的筹码。没有人有权去评价任何人,但希望在未来的某天,当你提起曾经,提起往事,提起某一个场景,你会会心一笑,然后感谢其使你懂得知足。
它不关乎金钱,不关乎职业,不关乎阶级,它是一位满脸笑意的未来的自己,问你是否历经芳华,找到内心的自己?
最后,我相信一个有情怀的导演,是有温度的,这种温度表现在对内心坚持的守护。是有情怀的,可以怜悯和包容芸芸众生。是有责任的,有能力为前人立传著史,为后人展示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