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要写的很多,事件日记晚上再写。现在就想写点此时此刻的心情。
刚上完人文课。奥德赛。
虽然上学期听过,但再听过一遍,感受还是很多。不仅是记忆被唤醒了,我自己在这半年的时间里也经历了不少事情,心态和知识上也都有了一些输入和变化,自然看待同一件事情的角度有所不同。
还记得当初听奥德赛,听老邓讲述奥德修斯为什么要离开小仙女的时候,也结合了自己的亲身经历,还没有像现在一样自以为“开悟”了的我其实还是懵懵懂懂;自以为奥德修斯的离开只是故事里,为了要刻意塑造英雄形象的结果。
还有关于奥德修斯是否是“渣男”的问题,当时也是和同伴的女同学们同仇敌忾,一致讨伐;谁曾经还不是个爱情至上的纯真少女呢?
今天面对不曾改动一个字的问题,我却给出了全然不同的答案:
首先是为什么要离开能带给他一切的小仙女。老邓先是很现实地配合了一位男同学,说出了大多数人在真实情况下可能会做出的选择——不离开。
我当时想的是——人的对自由意志的追寻。我的潜意识里,无论是特洛伊战争时期的众神参战,归家时期的波塞冬的报复、还是小仙女的真心爱护,作为人的奥德修斯,其实从根本上是反抗不了的。他回家,在我看来就是一次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之旅,是人性对神性的脱离,要逃脱神的束缚。人生而要追求独立的自由。这和性别无关,和对谁的承诺、道德操守无关,更像是一种本性上的叛逆不羁。这种叛逆当然比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叛逆要深沉深刻得多。
老邓给出的解释很有道理。作为英雄的存在的奥德修斯,和其他神话里的英雄一样,其实都是人们对自我惭愧反思之后,想要进行心理弥补所造就的形象。在生活中,人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的不足、错误,但大多数人心中都有对崇高的向往和对自我实现的幻想。在这个角度上,说英雄们是人们YY出来的近神存在(特别是道德方面,就先定位道德神吧)也是说得过去的,就像女生喜欢看韩剧为了弥补自己的公主心理、男生喜欢看武侠为在文字中当一把旷世大侠,是一样的道理。人们不能容忍自己梦想中的神有一丝的瑕疵,于是他就必须背上完成人类最高道德实现的任务,向死而生,一步步走向必然的悲剧,收获宏大与壮阔,替人们完成梦想。因此奥德修斯必须走,即使下一步就踏入深渊,他也必须让“奥德修斯”这个名词永垂不朽,让人们美好的梦想不死和对梦想的追求不停歇。
我又想到了另一个方面。人性多变,喜噪避静。聪慧如奥德修斯,未必不知道长生不老的孤独,也未必不知道自己与仙女的爱的不对等,他的离开,是否也是一种及时止损的理性呢?
第二个问题,奥德修斯是否是“渣男”。我今天觉得他不渣,以后可能也会改变,但我今天就是觉得他不渣。原因是什么呢?
1、奥德修斯每天面对家乡的方向哭泣,想早日回到故土和妻子团聚,尽管过了20年,音信全无的情况下还能坚守信念、深爱妻子,说明对妻子是真爱。
我这段时间结合我自己的感受得出的结论是,爱情和性,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分开的。就像我想到爱情,我的脑海里出现的是我爱的人的脸、说话时的声音;但我想到性的时候,我却自动自觉地会忽略掉其他的一切,只想到一副充斥着荷尔蒙味道的男性躯体,与是不是我爱的人,没太大关系,但若要重合上是最好。
2、什么叫做出轨?精神上、肉体上?
昨天看了杂乱无章的推文,就是在讲“有女朋友的情况下,能不能在同时喜欢其他的女生”的问题。张荆棘给出了一个比较中肯的答案——这是人的本性,但只要知道真正爱的是哪个、谁最重要就可以了。人都免不了动物的本性,对优秀异性的吸引谁都很难摆脱。因此不要表面上鄙视,内心里苟且;大大方方的接受,自然坦然的处理就好。
3、我总免不了延伸到对社会制度的思考上。最近我总在想,人类的反自然属性的婚姻制度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如果是出于本能的繁衍需要,那么就按丛林法则适者生存好了,男人和女人凭实力获得基因遗传的机会,很公平;
如果是出于精神上的相互需要,那么何必束缚住肉体?灵魂的相知和本能的满足,为何不能独立存在,一定要打包结合?
两者的完美结合当然是上上签,但大多数的可能不都是正态分布的中间区域么?没有完美的条件和基础,为什么要制定一条如此严苛的制度呢?
对女性的保护,最终也只是那些有良知的丈夫们的配合下才能实现的承诺,不遵守的人永远不会遵循,那又何必?
还有对《西游记》与奥德赛的对比,我明白了老师对奥德赛的宏大的欣赏。
我并没有想要把老师的观点改变,只是想要表达一下我认为也有道理的观点。而且我认为两者并不冲突,因为是两个方向、两种思考和叙述的方式,无所谓高低,但求对人有启迪。
《奥德赛》侧重于一个完美的人,在不可抗的命运面前毅然决然的抗争,走向必然悲剧;
《西游记》侧重人的自省与自我提升,是人和自己内心的抗争,最终走向开阔。
不屈和自省,是我对这两部传世经典的理解。
而稍有不同的是,又有东西放表达文化上的区别,西方更加开放和直接。《奥德赛》也是比较直接地把这些斗争、道理展现给人,类似当头一棒,掷地有声;
而东方更含蓄、委婉,孔子也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人自己的“悟性”要求更高,所以我们有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妙。《西游记》也承载、体现了这一思想。吴承恩对禅的理解,对人生、人性的理解,更多的被隐藏在了各个细节之中,在全文前后贯穿呼应,不过不够细心、不能够从其不断的精彩绝伦的打斗场面中跳脱出来的人,可能发现起来会比较难。
类似于《红楼梦》的“千红一窟”、“万艳同杯”,西游记里的“斜月三星洞”(心)等等精心设计的暗语也不少。
可能是由于电视剧版的西游记太深入人心了,人们只记住了齐天大圣的大侠之风和唐僧的懦弱,却不能在原著中细细品味快意恩仇之外的辛酸苦辣修炼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