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毛正华
每年三春过后,是尝奔镇一年一度的“节场”,是旧时风俗“庙会”的延续。它不同于“逢五”的“集场”,相较更热闹!但无论是“节场”或“集场”,都是以集市为主题的。“节场”更兼有走亲访友的习俗。旧时的“庙会”是以庙宇寺院为中心的,只因社会鼎新革故,在寺庙内外的焚香祷告的“庙会”已然淡去,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交易和亲友聚会延续了下来。
因此,这一天已不再凑集于寺庙,也不局限于已有的街市,几乎有屋则摊、无屋则棚,当地的外地的,农副产品、南北杂货、百样新巧,无不成市。而上街市转“节场”是过节的主要内容和乐趣,且时值春暖,桃夭柳碧,一时街上人乡下人,走亲访友的,买与卖的,挤挤挨挨,人头攒动,好不热闹!
庭方家跟往年一样,这一天肯定会有客人来的。客人来自舅家那边。由于空间距离全靠“ll"路公共汽车——迈动双腿,因此是小孩和年纪轻的多,与庭方大都是婊亲关系,与父母同辈分的大人来的不多。往年客人加起来有整一桌。
为了买到便宜的菜节省开支,姆妈早前一星期就开始准备,只是天气已热,有些菜肴过早准备须烧熟了存放,味道也就逊于新鲜的。
这天如果不是星期日,企业和单位、学校会调休一天。庭方前后感受着节日的气氛。父母在猜测着谁谁会来,谁不大可能来。父亲说:“上塘的那人不会再来了吧?”“说不清,——应该不会来了。”庭方妈回答道。庭方知道他们说的是谁。只听父亲还在问:“是否还要再添些菜?”姆妈回答说:“哪来的钱?就这样了吧!”这时,庭方心上就觉得有些酸!每一次这样的节场,端上的菜总让他有些脸红,好在客人都很知趣,不会发生碗底朝天的窘况!
庭方转完街头就往家去,心里准备着可能的客人的到来。
首先到的是他的姨家婊姐一人,她是最受欢迎的客人!她早来是为了帮姆妈的忙。姆妈一见到娘家人,一改平时尝奔镇的口音,开始用娘家的方言交谈着,说的都是往年延续下来的人和事的变迁。由于在起油锅,灶上的声音盖过了话语声,婊姐会不时从灶窝里探出头来对话。
她每次到来总不会空手,篮子里总有自家田地里的东西。今天带来的是自制的豆腐和芹菜,正确地说,那豆腐是她哥嫂家做的,而芹菜则是自己沟塘里种的。她哥农闲时做豆腐卖,而她种水芹菜卖也是每年必做的事。
灶上灶下说着话,听着前门又有客人来了,来的是舅家兄弟俩,接着是婊姐的哥嫂夫妻俩人。这哥嫂进了门就称呼庭方姆妈为“阿姐“,接着问:“阿哥呢?”
姆妈回答“上街打酒去了。”
“不要太忙啊!自己人,简单些。”婊嫂说。
姆妈回道:“不忙、不忙,也没有什么可以忙的。”顺眼看到门前的一只篮里是鸡蛋,还有豆腐,就赶忙说:“来就来吧,又带东西来,我怎么还呢?”
正说着庭方的父亲打酒回来了,一进门应了大家的称呼,接着是忙不迭地牢骚:“那人又来了,在街上碰到的,不晓得还会来家里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