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兵在三国时期确实出现的次数比较多,真正打的漂亮战役却很少,并不是什么精兵悍将,他们就是看在银子的份上才去打仗的。
三国丹阳和三国丹阳兵
东汉末年,丹阳郡隶属于扬州管辖,包括现在的安徽宣城市、池州市、铜陵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黄山市,江苏南京市,浙江杭州市、湖州市的全部或部分地区。
当时这些地区开发的力度都非常少,地区内多山、河流,民众聚集。
曾经做过多年丹阳太守的诸葛恪对丹阳兵有深刻的认识,他说:“丹阳山险,民多果劲”,“山出铜铁,自铸甲兵。俗好武习战,高尚气力,其升山赴险,抵突丛棘,若鱼之走渊,猿狖之腾木也。”
丹阳郡内多山险,民众好勇斗武,加之山区有铜矿、铁矿,他们私自铸造兵器、甲胄,习武练战,此地有很多山贼,以抢劫为生。
三国时期的丹阳兵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在三国时期的战绩乏善可陈,也缺乏能征惯战的将领。
为何丹阳兵没有名将出现?
先看一下三国时期丹阳籍贯中能排上号的大臣和将领的统计:陶谦、笮融、纪陟、芮玄、刁玄、许眈、施畏及陈纪等人。
这是三国时期丹阳出身的有名人物,这里面除了陶谦耳熟能详之外,其他人估计很多人都不了解这些人,更谈不上什么名将了。统帅过丹阳兵的曹操和刘备吃亏很大,也谈不上战绩了,只有孙策、周瑜等人统帅的丹阳兵还算可以,但也不敢真用丹阳兵做最强的战力。
再看一下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历任的丹阳太守,绝大多数是名人、名将了,按照任职先后顺序如下:周昕(东汉刘繇)、吴景(袁术、孙权舅舅)、周尚(刘繇)、吴景(袁术)、太史慈(刘繇)、袁胤(袁术的堂弟)、徐琨(孙策)、吴景、孙翊(孙权弟弟)、孙瑜(孙权侄子)、诸葛恪、李衡、沈莹、吕范、聂友、滕胤(括号内为所属阵营)。
这是三国到西晋统一之前的丹阳太守序列,自从徐琨之后所有太守都是东吴任命的,这些太守无一是丹阳人士!
丹阳兵最出名的一战是西汉时期李陵率领5000丹阳兵进入草原,独战匈奴8万骑兵,其中只有400人逃回大汉,李陵被俘之后投降了,不过丹阳兵善战从此留下了威名。
到了三国时期,丹阳地区的百姓大都爱好习武,很多人结伴做起了山贼,平时也务农。官兵屡次进剿却难以剿灭,于是采用招抚作为兵源也是非常好的选择。于是丹阳人就在重金的诱惑下摇身一变成了丹阳兵,他们还是有一定武术基础的,但并非训练精良的军队。
如果对丹阳兵进行系统的培训之后,也是一支劲旅。诸葛恪担任丹杨太守期间,精心训练了几万精兵,用来对抗曹魏,同时也是他在东吴作为权臣的根基所在。但对外战争中也乏善可陈,诸葛恪几乎是屡战屡败的,他的主力就是丹阳兵!
丹阳兵多是山贼、流寇团伙组成,也有当地习武的百姓,他们形成一个个小团体,互不统属,互不相让,谁也不服谁。这样的丹阳兵的群体中形成了中低层军官居多,而真正能够一统的将领却非常少,他们太难以把控这些丹阳兵了,稍有不慎就会被出卖,曹操、刘备就是典型的例子。
唯一能够调动大规模丹阳兵的是陶谦,他明白,自己手中有权、有钱就能笼络这些子弟兵,一旦失去权力和金钱,这些丹阳兵会毫无顾忌地各自散去。
这才是丹阳兵为何没有出名将的真实状况!
最后的丹阳兵
西晋攻打东吴的淮南,丹阳太守沈莹驰援,他亲自挑选了5000丹阳兵,头上扎着青色的头巾,都携带者大铁锤,进攻西晋的军队。这批丹阳兵冲击西晋的军队阵营连续三次,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但最终这些丹阳兵在冲击三次之后全军溃散,被西晋大将王浑击败。
其实在诸葛恪担任丹阳太守期间就对丹杨的山越和普通民众进行了区分和清缴。诸葛恪采取屯居策略,将普通百姓进行集中居住管理,集中收割粮食,将山越和粮食供给断绝,并不派兵进行入山清缴,而是派遣军队驻扎在周边,防止山越的劫掠。
坚壁清野的办法果然奏效,山中的百姓和山越顶不住饥饿难耐,最终携老扶幼纷纷出降,诸葛恪一次就抓获了10万山越。孙权得知消息后大悦,称:“献戎十万。”
孙策、孙权等人频繁在丹阳征召士兵,数量非常大。究其主要原因最可能的是流民进入山中谋生,他们大都打家劫舍,时常攻击周边地区。诸葛恪全力清剿,就是让这些“山越”和流民都掌握在手中,而这些人大都不习惯农耕,美其名曰“征兵”也算是对这些人的妥善安置了。
三国时期的历史中对丹阳地区的“山越”和流民的记载非常少,而丹阳地区的这种人群又非常多,而且层出不穷,至于真正的原因最大可能就是“流民”和“越人”被迫逃进山中谋生了,才造成此地匪祸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