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了周冲公号上的《离开北京3年后,我后悔了》,深有感触,尽管已近午夜,却有总不吐不快的感觉,好想把此时此刻的所思所想梳理一下。
回到小城近三年了,越来越了无生气,感觉与时代越来越脱节,离学术离梦想渐行渐远。看到这篇文章,我也回想起了那个虽说已离开三年,却一想起就觉得那是个充满魅力让人欲罢不能的地方。象作者说得一样,北京的房价太高,地铁太挤,雾霾太重。想我在那读书的时候,住的可是二层地下室。我在的中国农科院那可是海淀区三环,随便一所老房子都均价三四万,价值堪比小城的豪宅。宿舍不够住,我们这些外来的学生就只好住地下室。地下室几乎没有黑白之分,白天进去也要拉灯,冬天比夏天好过。夏天又阴又潮,我在那养成一个很讲究的习惯是,每天早晨出门前先把被子抱上去晒晒,这样回来就可以拥抱太阳的温度睡个暖暖的觉。衣服洗了要挂地下室的话,一星期才能干。有一次妈妈带儿子到北京来,我当时就让他们住了一晚上宿舍,我妈这么能吃苦耐劳的人,居然也大半夜没睡觉,我儿子更是吵着再也不住了,后面全家人就住的宾馆。
可就是那样,我依然怀念北京。我的许多第一次都是北京给予我的。第一次正儿八经看话剧,别笑,我们小地方还真没看过真人版话剧,在北大的百年讲堂,孟京辉的《恋爱中的犀牛》,里面的台词至今我还记得,“黄昏是我一天中视力最差的时候,一眼望去满街都是美女,高楼和街道也变换了通常的形状,像在电影里“。还有里面的配乐:“你是我温暖的手套,冰冷的啤酒,带着太阳光气息的衬衫,日复一日的梦想。”是那么让人沉醉。第一次正儿八经看歌剧,《红色娘子军》,也是百年讲堂,中国芭蕾舞剧团出演,那邻座的老太太居然能如数家珍说这是第几版,50年代的吴琼花主演是谁,60年代是谁,现在又换成了谁。第一次听交响乐,国家大剧院,现场那个震撼,才知道原来现场版的原声是这么直击人心,也终于注意到交响乐乐器的排布位置。
更别说学术上交流,随便听个讲座,都是国内某领域的大牛,对于远在小城的我们,他们的名号以前都是如雷贯耳、大名鼎鼎,随便几句话,就能让你拨云见雾。关键是在眼前都是那么平易近人,对你的困惑,大都热情相待,不象小地方的领导那么牛逼哄哄。除了学术名人,还有其它名人,似乎也很容易见到。比如说,我逛个书店,就能碰到中央电台的节目主持人金龟子,还有国际象棋冠军谢军。你要刻意一些的话,名人经常在各大学搞个访谈之类的,网上有信息,你都可以参加。
北京的文化资源对于我们这种小地方的人来说,真是太太太丰富了。国家图书馆,每星期都有讲座,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在那欣赏到的古琴泰斗俞伯荪(如今已过世)的琴声,那真是承传千年古韵,流美百世新声,让我第一次真真切切感受到什么是天簌之音。北京还很包容,每次我去听讲座,都看到有一个乞丐坐得端端正正地在那听讲座,看来北京的乞丐文化水准也不低呀。北京的博物馆,那叫一个丰富,那年办博物馆卡,我才知道,北京共有172座登记备案的博物馆,在世界拥有博物馆的城市中排名第二。你要每天去一座都得走半年,更别说科技馆,美术馆、名人故居之类的。所以北京孩子受的文化熏陶那不是一般的。再加上北京的教育资源也是一流,你看那人大附中,师资是别的地方根本不可能比的,国内国外高校博士硕士,人家人大校长说了,他们学校可以开出13门外语课。所以人家的孩子不需要衡水中学模式,把最好的时间精力付给最好的年华,培养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开阔的视野,而不是只会做题的书呆子,比全国其它学校段位显然高了不少。
所以文中的那句“可是,如果你要结婚,你要有孩子,你要为了你孩子的教育质量考虑,或者,仅仅只是为了人文化境,你就会发现,三四线城市,根本无法容纳你在北京淬炼过的灵魂。”简直太对了。“你省了高房价,但你付出的,却是其他更多你看不见的隐性的成长。”读完这句,简直感觉有人戳了你的心窝。
我爱北京。我深深地爱着北京,不管谁嘲笑我,我的内心也这么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