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八个月,我妈带我去订杂志。订了《幼儿画报》和《小朋友》。
八十年代的三线小城市。物资还很是匮乏。我不知道我妈的这个举动已经非常超前了。幼儿杂志,种下了阅读的种子。有时候,我非常想自己读,但不识字,于是我对认字充满了渴望。
识字了,读书成了一种奖励。去一趟书店可以买两本书。那是限额。
我看上一本葫芦娃的小画书和一本全是文字的《格林童话》,纠结得难以抉择。我妈说:小画书一下就看完了,文字可以读很久。
我豁然开朗:字多的比较划算一些。从此,我的阅读里几乎只有文字。我从不买插图太多的书籍,选书也尽量选平装本,字小,又便宜的。
从来没想过,我会买绘本,直到我自己有了孩子之后。
10岁,开始读《红楼梦》。
那是一个炎热的下午,我去姨妈家玩。实在无事可做。和姨妈聊起阅读,她说她最爱《红楼梦》。我的姨妈只念到小学三年级便辍学了,我想她都能读得懂,我应该没问题。
于是把书找出来读。抬了个小板凳,坐在路边,阳光晒得我昏昏欲睡。枯燥又晦涩的前两章,完全是在半梦半醒之间完成的。
邻居经过,赞了句:好厉害。于是强打精神继续读下去。
那时的我怎会料到,这本书后来成为了我重读最多的一本书。
11岁。寒暑假父母要上班,于是把我扔进补习班。那个年龄,脖子上挂上钥匙,已经可以自己坐公交车去上课了。
那时所谓的作文补习班,很是轻松。老师会在课堂上念一些文章片段,分析一下人物形象,描写的手法等。老师的片段分析里,用到了《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我听了觉得很有意思。作文班里有孩子竟然读过,老师十分赞赏。于是回家指名让我妈买。
那是我阅读的启蒙。
我读了《童年》,觉得大文豪的回忆录不过如此,谁都能写回忆录。接着读《大学》、《在人间》。高尔基说,他宁可挨饿也要省下钱来买书,这让我觉得书是非常必要又珍贵的礼物。
12岁,还是寒暑假。我的补习班里竟然有一门阅读课。现在想来,真是很超前。阅读课上,老师就是一段接一段地给我们朗读。朗读的内容是三毛的《哭泣的骆驼》。
阅读的世界从那时候打开了。我才知道,原来还有这么有意思的书,而书里的世界又那么广阔,虽然遥远,却可以通过文字触摸。
三毛笔下的撒哈拉,充满了传奇色彩。有时会让我们哈哈大笑,有时候会让我们悲伤得睁大眼睛怀疑,世界上真的有这么惨的事情吗?
13岁,初中。我的课外阅读量大大增加。几乎都来自于语文老师的推荐。鲁迅、冰心、矛盾文学奖、世界名著。贪婪地阅读,觉得什么都好,哪怕有时也不能完全读懂。
现在,我有时候会想: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不喜欢老师推荐的阅读书目。无论是什么书,只要老师推荐了,孩子就不想读了。
因为家长太积极了。
我小时候,非常珍惜每一次买书的机会,买什么书是我说了算。
现在的孩子,只要老师推荐,家长很快就买回来了。
而且,有很多经典,本身是好书,但家长和老师却不一定读过。家长只会说:你要多读书。老师会说:这些书你应该读。他们有没有读过呢,他们有没再陪着孩子再读一次呢?家长你都没读过,老师你才读了一遍,凭什么说只是经典?
现在的孩子,选书的范围已经扩大了。阅读是打开这个世界的一道门,门就像路一样,可以有很多不一样的。为什么只能读老师和家长推荐的书?为什么不能依照他们的兴趣?
我少年时最喜欢的书是《绿山墙的安妮》。反复读了好几遍。一个被抛弃的小姑娘,被一对好心的兄妹收养。这个姑娘热情,善良,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同时,她也并不完美。她真诚而努力地生活。
这个角色几乎成为了我的榜样和力量。让我知道,对人生的美好想象可以是什么样子的。
有一次,在书店里竟然看到了这本书的全套。从她的童年一直到她的婚后生活。我兴奋地买下来,一口气就读完了。
这套书是那个时代的女性缩影,也是那个时代的女性关于幸福人生的定义。
读完之后,我并不是非常满意它的结局。我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例如: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的优秀女性,她为什么不去工作呢?我认为工作比家庭生活的意义更加的重大。
可见,独立的思考其实是来自于阅读的。
小孩子的世界里总是有些奇奇怪怪的问题。在读《绿山墙的安妮》之前,我有时会觉得自己不太正常。读了此书之后,我觉得我的生活还是限制了我的想象力,我还可以更加放飞一些。
16岁,高中。我读完了金庸全集和琼瑶阿姨的全部作品。那时,班上有些女生开始租借言情小说。我也在网上地毯式搜索。当发现霸道总裁什么的都是套路之后,就再也没读过了。
之后追过晋江,耽美文。同样发现套路太深。
再后来,阅读的口味已经形成了,内容杂,却挑剔作者的文笔。
年少时读的那些经典,会形成一个人终生阅读的基准。此后,就算读了些垃圾作品,也自然能够分辨,不会沉溺其中。
因此有人说,从小读过好绘本的孩子,不会沉溺于垃圾漫画,我认为是非常有道理的。
现在的孩子和我们小时候相比,拥有非常好的阅读条件和环境。
我给我的孩子买了很多绘本。在她看来,阅读虽然有趣,但也如同玩玩具和看动画片一样,仅是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而已。
如果让她选择,她可能觉得看动画片比阅读更有意思。这是小孩子的天性,不能强求。
阅读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我想她已经感受到了。这是我所希望的。
我永远不会强迫她阅读。因为我要培养的不是学者,而是一个对美好有感知力,对生活充满希望,处处能寻到乐趣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