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旁观和经历了许多产品决策,对产品经理这个属性的认知也越来越深刻。最初入行,觉得评价一个产品经理的标准是去看他的技能:逻辑、表达、思维、同理心等等;最近开始觉得,“术”这个层面的东西其实不那么重要,反而是“道”这个层面的东西,更能拉开产品与产品之间的差距。
最近对直觉和良心这两个属性感触比较多,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直觉就是去除干扰因素,做出正确判断。
直觉好的人能够对个人贡献、商业模式、市场环境有着非常敏锐的感知。几个典型的问题,产品经理心里一定要有答案:
首先是清晰的定位出自己对产品的贡献、对团队的意义、对市场的影响:
产品成功/不成功的原因主要是什么?(商业模式?市场环境?时机?技术?产品体验?)我在这个产品团队中的贡献有多大?如果换一个人来代替我,情况是否会有不同?
然后是对自己每一个具体而微的产品决策有判断:
我所做的产品是一个成功的产品吗(抛开简单的数据表现)?假设当时选了产品方案B,数据情况还会是这样吗?如果手上的这个产品被砍掉,情况会发生多大变化?
这些问题本身并不困难,难的需要抛去身份地位、历史原因、个人情感后,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按我所观察到的样本来看,只有20%的产品经理能做到这一点。
良心就是所谓的“做正确的事情”。
产品的结果目标总能被拆分出很多个间接指标,能够懂得将结果目标拆分成间接指标,再通过完成间接指标来达成结果目标的产品经理,才能被称作有“良心”。从同一个产品目标出发,十万个产品经理可能有十万种完成方式。考察一个产品经理有没有“良心“,最简单的办法是看他对完成核心结果目标这个过程,是如何思考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假设一个社交产品的核心指标是“好友互动次数”,没有“良心”的产品经理会直接从“好友互动次数”这个结果指标倒推:为了让用户增加互动次数,可能需要让不发言的用户都开始发言,同时引入更多喜欢发言的用户,那么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一套鼓励发言的机制,让发言获得相应的奖励。这个方法推行下来,结果指标会增长的非常快,但时间一长就会发现,活跃的都是灌水、打广告的那批人,正常的用户反而会备受打扰。
有“良心”的产品经理,会思考核心指标设为“好友互动次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对一个社交应用来讲,最核心的事情是将用户的社交关系沉淀在自己的产品里,让用户通过自己的产品来社交。因此,要增加“好友互动次数”,首先应该帮助用户建立有效的社交关系,然后是找到用社交的场景并优化体验。这个方法在短期内,结果指标看不到明显的增长(但其实已经能够看到间接指标的变化),但时间稍长,产品就会迈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数据表现会非常优秀。
直觉能够靠经验、智慧、教育来提升,良心却只能靠认清自己的职业信念来坚守。
愿我们能够做出清晰的直觉判断,并且始终坚守自己的产品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