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论》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本课笔记:
用逻辑学公式来解释:
把手指用A表示,把马用B来表示。用A来比喻非A,还不如以非A来比喻非A.用B来比喻非B,还不如用非B来比喻非B。
也就是说我们要解释一件事物,要用同类型的来比喻同类型的。
比如上课时,我要解释什么是女生,用男生来解释什么是女生,不如就用女生来解释什么是女生。
我们做解释的时候,要在对方的理解力范围来做解释。站在对方的基准上来做解释。有多少沟通,其实双方是没有站在同一个基础上来解释的。往往是你在说A,而对方在说B.站在两方的立场上都是对的,因为讲的不是同一件事,由此,争论就开始了。我们会觉得,对方否定了我们的观点,其实不是对方否定了我们的观点,而是我们互相没有站在对方的基准上看问题。用A来比喻非A,好歹算同一个系列,还可以理解。但用A来比喻B,那就很难想象了。就比方用一个手指来比喻什么是马,很难让人理解。如果用同类型的非B解释B,像用驴或骆驼来解释马就好理解多了。
用A来比喻B,虽然这个逻辑看起来荒谬,但在生活中时常显现。常常有人把520发不发红包和对方爱不爱自己划等号。我们的解释系统会把完全不同类型的事情编造为同类型的。我们在沟通的时候,要用对方能接受理解的方式。在解释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要考虑到对方的信念系统里面有没有这个东西。没有的话,你怎么解释都是无效解释。
在很多事情上,我们都忽略了,这个在不在对方的理解范围以内。反之,在对一件事情,我开始有辩论的心时,问自己,是不是我们在说两件不同的事情,或者停下来问对方,是不是某些概念我们之间的理解是有偏差的,去确认这个偏差,而不是在对错中争论浪费精力。所以,对一件事,我们不要那么快下结论,先去了解我们有没有共同的理解系统,然后在开始对话,没有了解就没有发言权。
这节课我听明白了,其实对很多事情的理解,大家都是按照自己的信念系统来下结论的。没有谁对谁错,而是对方站在不同的基准上在看问题。是的,无谓的辩论孰对孰错是在浪费彼此的精力也不见得被认同,有效的沟通是去了解对方对一件事情的理解,是否与我有偏差,然后针对这个偏差再来对话。这真是个比较有效的沟通方法。要学习。
本课要谈下不同人对整洁的不同理解。
我就说下我奶奶的吧。我的奶奶是特别节俭的人,什么东西都舍不得丢,老是说,这个不能丢,那个不能丢,以后还有用。很早以前每次我和姑姑回家都要跟她做下清洁,一些我们认为根本没用的东西,会劝奶奶不要堆在家里。然后把东西给他分类放好。每次奶奶都要跑过来说,哎哎,这个别丢我还有用呢,哎哎,你们真是的,我的XXX又被你们收的找不到了。所以下次回家,那个说要用的东西还堆在那个角落,分类放好的东西又变得杂乱无章了。于是后来我们都不收拾了,奶奶很开心,说,这就对了,你们把自己家收拾好了就可以啦,我的东西都有位置,一找都能找到。这些你们觉得没用的东西,可是我老婆子觉得有用啊。你们就省省力,玩你们的吧。
我和姑姑相视一笑,好吧好吧,妥协了。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把自己的要求强加在别人身上,大家都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