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唐诗带着小焦来到西北乡的油坊郑村。在村民的指引下,他们见到了那3间坐落在村子中间的小屋,由于周围的房子都是近几年新建或翻建的,建房时房主都加高了地基,那3间小屋所在地自然成了一片低洼,房子也显得更加矮小。所幸的是,这所房子虽然几十年来无人居住,但村人谁也没有打它的主意,因为大家知道,这是烈士的故居。
这位烈士,就是在领导青岛工人大罢工中壮烈牺牲的著名烈士李慰农。李慰农1925年牺牲时,是青岛市首任市./委书/记,故而成为史上第一位为革命献身的地方党组织负责人。
70多年后的新世纪之初,唐诗要在这里,在烈士的故乡,在这个油坊郑村,重建烈士故居,并在故居内布展,使之成为本市的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这个项目,唐诗是把它当作向新世纪献礼的工程来做的。为此,他制订了一个详细的工程实施方案,上报给市委市政府。
与此同时,唐诗觉得,在市委市政府的报告批下来之前,征集工作可以先行一步,布展需要大量的图片资料,这些都要事先征集到位。李慰农的革命活动,集中在两个地方,一个是法国巴黎,另一个是山东青岛。去巴黎征集资料不太方便,也没有那么多的经费。去青岛那是必须的,那里也是李慰农生命之光最精彩的篇章。
这个征集工作唐诗还得要亲自出马,因为单位现在已经人员减半,包括朱主任在内的两位老同志刚刚退休,另一位副主任冯玉琴也另攀高枝,调到上一级政协担任一名专委会主任,办公室现在只剩下他和小焦、陶玲3人。机构改革后各单位缩编,党史办只给了3个编制,现在想进人也进不来。外出搞征集,只能是唐诗和小焦,陶玲是档案管理员兼会计,在家留守。
就在唐诗和小焦拟订好征集提纲,准备第二天启程去青岛时,办公室来了几位不速之客,一下子打乱了唐诗的工作计划。
“您是唐主任吧,”说话的是位30几岁的方脸大汉,“当过兵?”
唐诗下意识地点点头,审视着对方没有吭声。他不明白来的都是什么人,更不明白那个提问到底有什么含意。
“好好好,当过兵就好。”
大汉开心地笑着,把那个硕大的挎包放到桌上,从里面取出一张名片。与此同时,同大汉一道来的另外两个男子,也都掏出名片,一起递了过来。
唐诗接过名片还没来得及看,桌上的座机响了。拿起话筒,里面传来市委办公室邵主任的声音:
“京都电视台的记者到你们办公室了吧?”
“好像是。”唐诗一边回答,一边瞅着手上的名片。
“他们是来拍摄新四军的,刚才先到我们办公室,要求市委给予支持。我想,新四军的事,你们党史办最熟悉,就让他们去找你。这事就请你们配合一下吧,陪他们下去跑跑。”
“好的。”
已经顶上门了,唐诗此时别无选择,只得应承下来。他本想问问邵主任,来的人怎么知道他当过兵,抬眼望见大汉正看着自己微笑,便忍住了。
放下电话,唐诗抬头看向对面的大汉,笑着问道:“张导,能说说你们的任务吗?需要我们怎么配合?”
名片显示,大汉来自京都电视台军事部,是大型文献记录片《新四军》摄制组的编导,姓张。
“是这样的,唐主任,我们在巢湖市要去两个地方拍点资料,一个是蒋家河口战斗发生地,还有一个就是银屏山区大刀会总堂口项家山村,”
张导言简意赅道明来意。唐诗想,这功课做的不错,连大刀会总堂口都摸清楚了。
唐诗又转向3人中年龄最大的那位:“请问魏处长,您有什么要吩咐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