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沉没成本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种情况,出门等公交车首先锚定一个线路但是就是迟迟不来,这时有其他路线、打的等多种选择。但是还是倾向于最初的选择。心想:“我都等了这么久了,得继续等下去,要不然先前花的时间不白费了?”
我们的做法其实是很蠢的,这是典型的沉没成本效应。
等确定线路的车花的时间,就是我不可挽回的成本,却影响了我的决策,宁愿继续等下去也不愿做出选择……
谈恋爱时也一样,对方毅然决然提分手,你心想:“都谈一年了,付出了那么多,怎能轻易结束?”可……Ta已经不爱你了,挽留不成,却还是要死缠烂打,这不是蠢,是什么?
过去的牺牲和付出,就让它过去吧,如果不能把过去的痛苦和牺牲留在身后,那和身居牢狱有什么区别?
2、自利归因偏差
自利归因偏差指的是:成功时,觉得多半是自己的功劳;失败时,甩锅给别人或外界环境。是指人在成功时倾向于觉得是自己的原因,在失败时倾向于觉得是由于其他人或环境的因素。
甩锅给别人,比如情侣闹矛盾,我们都倾向于认为,是对方没事找事,挑起了争吵……
甩锅给外界环境,比如小明考数学,考得好他可能觉得因为自己聪明;
考得不好,可能就觉得题目太难、改卷太严、老师没有讲过、考试安排不合理等等甚至认为考得不好是因为……复习了假书。我们中有多少人不思改进,一失败就甩锅给外界,自己身上那根刺却总不肯拔!
到最后,在自己眼中自己还是最机智,可事实上呢?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你取得多高的成就,需要感谢的外在配合因素都有很多。
人应该要保持谦虚的心态,事情能成功,不要觉得都是自己的功劳。遇到失败,也要客观地分析自己在过程中是否有需要检讨、改进的地方。如此才能不断进步、屡创高峰。
3、过度自信偏差(overconfidence theory)
如果你正确定价了读书,明白读书的重要了……还可能陷入另一种偏差。
比如今年我一定要读100本书,或者朋友圈集赞你们给我点几个赞,今年我就要读几本书。
心理学家把人的这种迷之自信,叫做过度自信偏差。
不是说自信不好,而是他们太自信了,以至于觉得读书这事,没必要做详细的计划……
到头来啪啪打脸,又颓废了一年,他们也早已忘了一年前的口号,进入下一年的轮回……这些人过度自信到幼稚的地步,以为喊喊口号、打打鸡血就能成事。
4、行动者-观察者偏差
行动者-观察者偏差指的是:我们观察别人的行为时,倾向于指责别人的人品,而忽视情境的影响。
看看那些网络暴民就知道了。两年前,柴静的《穹顶之下》大火,引起争议,有人说柴静竟然抽烟,有人说她是小三,有人说她在美国生小孩,所以是卖国贼……
他们竭力证明柴静道德低下、矫揉造作、背叛国家。
这些人,从不考虑柴静观点本身怎么样,而是根据各种二手信息,或捏造事实,或捕风捉影,评判她的人品如何如何渣,道德如何如何低下,然后还引来一大波人点头称赞。说出去的话不经过脑子,只会喷人,从不思考观点本身的价值,不查证消息的来源。没有比这更蠢的了。
5、错误定价
你对一件事的定价,就是你认为,这件事带给你的价值。之所以会有错误定价偏差,是因为很多人,只定价了一件事的短期价值。
比如,有家公司,以很高的工资挖你过去,你愿不愿意呢?很多人经不住诱惑。
却没有思考,长期来看:
这个岗位的成长空间是否足够呢?
这家公司是否有前景呢?
这个行业是否景气呢?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明明知道要减肥,还是忍不住吃炸鸡;明明贷款要还到明年,还是忍不住逛品牌店;明明知道电子游戏,休闲时玩一玩即可,可很多大学生的心中,游戏的定价奇高,因为追求即时的愉悦感,他们打游戏茶饭不思。
读书学习,短期看不到价值,他们便放弃治疗;游戏,短期获得了快感,就拼了命地玩。到头来,游戏是王者了,生活却成了败者。
6、幸存者偏差
我们常常看见这样的报道:从月薪3000逆袭估值30亿估值企业CEO,他有什么秘诀?
新媒体时代,这类标题屡见不鲜了吧?
打开文章,通常先讲一个屌丝逆袭的故事,然后总结出123条道理,告诉读者这就是秘诀……
他的经验总结有价值吗?
当然有,参考价值肯定是有的,但把这些道理奉若人生真理,可就太蠢。
心理学家称之为幸存者偏差,千千万万个月薪3000的人里,只有他是幸存者,上了媒体报道,其他99.9%的人都死了。
大部分人只看到成功人士讲的大道理,却没看到背后的方法论、资源、家境、人脉甚至运气成分。
7、后视偏差
男同志可能碰到过这样的人,和他们看球赛,你比赛前各种预测,他们却一言不发,一等比赛结束,就开始分析:“哈哈,我早就知道A队会赢,是因为……”
这种看似聪明的分析,心理学家称作后视偏差,意思是说,他们事后的那些分析,很可能是瞎扯淡。
原因在于,事后的分析比事前的预测容易太多了,最不幸的事,莫过于你有一个后视偏差的老板……
当你做成了一件事,他就说我早就知道这件事能成,然后不给你足够的奖励;
当你搞砸了一件事,他立马板起脸说,我早就告诉过你这事不能做,紧接着扣你工资。
唉,事后诸葛亮,事前猪一样,还能更蠢一点吗?
如何正确避免让人犯蠢的认知偏差?
有这么多认知偏差,该如何避免呢?
心理学家总结出了答案,远离认知偏差,有这3个步骤:
1、改变元认知
认识到认知偏差的存在本身,就能削弱它的影响。
这个过程,其实调用你的元认知能力,即对思考过程的反思:只有意识到思考过程中偏差的存在,才能去改变它,元认知为思考过程按下了停止键。
2、我们你应该对号入座经常反思
认识到还不够,现实里的认知偏差往往很隐蔽,所以一定要联系你的现实经历。
比如:过去我犯过哪些偏差?将来,碰到同样的情况,才会想起来去避免。
3、要沉下来、慢下来
每天都能看到这样的标题:几节课颠覆你的认知,几天教你把月薪提高十倍,几条秘诀教你成为高手……无数的课程、文章,都号称能颠覆你的三观,于是你心动了,点了购买,去感受迅速颠覆三观的感觉。可人的三观就像积木,颠覆来颠覆去,最终散架。这个时代太快了,它鼓动你迅速成功、鼓动你迅速购买、鼓动你迅速思考......商家才能利用人性、利用心理陷阱、利用认知偏差,操纵你的钱包。
所以我建议你:在做任何决定前,给自己一些思考的时间,沉下来,慢下来,去认真思考深度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避免陷入认知偏差的陷阱。同时我们不断陷入认知偏差的陷阱未尝不是一种认知偏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