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只凭诚意,不起私意,不以自己的好恶标准去作善作恶,不凭一己私意去喜好、偏袒;不凭一己私意去厌恶、陷害;始终站在君王的立场,始终凭着天理的大是大非去行。诚意与私意,用心与不动于心,不动于气,未发之中,真是须得自己去心中体会,切己体察,事上琢磨。
【侃去花间草,因曰:“天地间何善难培,恶难去?”
先生曰:“未培未去耳。”少间,曰:“此等看善恶,皆从躯壳起念,便会错。”
侃未达。
曰:“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
曰:“然则无善无恶乎?”
曰:“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是谓至善。”
曰:“佛氏亦无善无恶,何以异?”
曰:“佛氏着在无善无恶上,便一切都不管,不可以治天下。圣人无善无恶,只是‘无有作好’,‘无有作恶’,不动于气。然遵王之道,会其有极,便自一循天理,便有个裁成辅相。”
曰:“草既非恶,即草不宜去矣。”
曰:“如此却是佛、老意见。草若有碍,何妨汝去?”
曰:“如此又是作好作恶?”
曰:“不作好恶,非是全无好恶,却是无知觉的人。谓之不作者,只是好恶一循于理,不去又着一分意思。如此,即是不曾好恶一般。”
曰:“去草如何是一循于理,不着意思?”
曰:“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着了一分意思,即心体便有贻累,便有许多动气处。”
曰:“然则善恶全不在物?”
曰:“只在汝心循理便是善,动气便是恶。”
曰:“毕竟物无善恶。”
曰:“在心如此,在物亦然。世儒惟不知此,舍心逐物,将格物之学错看了,终日驰求于外,只做得个义袭而取,终身行不著,习不察。”
曰“‘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则如何?”
曰:“此正是一循于理;是天理合如此,本无私意作好作恶。”
曰:“‘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安得非意?”
曰:“却是诚意,不是私意。诚意只是循天理。虽是循天理,亦着不得一分意,故有所忿愤好乐则不得其正,须是廓然大公,方是心之本体。知此即知未发之中。”
伯生曰:“先生云‘草有妨碍,理亦宜去’,缘何又是躯壳起念?”
曰:“此须汝心自体当。汝要去草,是甚么心?周茂叔窗前草不除,是甚么心?”】
薛侃在花间除草,感慨说:“天地间为何善如此难培养,恶有如此难去除啊!”
王阳明说:“那是因为你没有真正去做培养善,去除恶的功夫罢了。”过了一会儿,又说:“像你这样看待善和恶,都是从自身角度出发来思考,这样就会出错。”
薛侃没有理解。
王阳明说:“天地间的生命,比如花和草,又有什么善恶之分?你想赏花,便认为草是恶。如果你想要用草,又会认为草是善了。善恶都是你自己心中的好恶感情,所以我知道这是错的。”
薛侃说:“那难道世间就没有善恶之分吗?”
“无善无恶,是天理之静,有善有恶,是你心气之动。心气不动,就没有善恶,就是至善。”
“那佛家也说无善无恶,与先生您的无善无恶如何区别呢?”
“佛家执着于无善无恶,一切人事都不管不顾,不能用来治理天下。圣人所说的无善无恶,只是让人不要从自身角度去区别善恶,自己的心气不动,然而遵循王道,归于天理标准,就是自然遵循天理,自然就有帮助天地万物各得其所的力量。”
王阳明这里引用的“无有作好”,“无有作恶”,出自《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不凭一己私意去喜好、偏袒;不凭一己私意去厌恶、陷害;始终站在君王的立场,始终凭着天理的大是大非去行。
薛侃说:“这么说,草既然不是恶,那就不锄草了?”
王阳明说:“你这又落入佛家道家的状态了。草既然妨碍你的花,何妨除去?”
“那不又是作好作恶了吗?凭着自己的私意,去给草判定了善恶?”
“不作好恶,并非全无好恶之心。全无好恶之心,那就成了没有知觉的人了。所谓‘不作’,是不刻意,好恶都遵循着天理,不夹杂一点私意。做到这样,就好像自己没有好恶一样。”
薛侃还是不理解:“那锄草,到底怎样才能依循天理,完全没有夹杂私意呢?”
“草有妨碍,理当去除,那就去除便是。即便并未去除,也不放在心上。如若夹杂了一点私意,那么心就会收到拖累,为气所动。”
这么说,薛侃一开始问这问题,心已经动了,因为他锄草锄得身体累,锄得心里烦,所以发出“天地间为何善难培,恶难除”的抱怨来。
薛侃接着问:“那么,善恶完全与事物无关吗?”
“善恶只在你自己心里,依循天理就是善,为气所动就是恶。”
“那还是说事物本身没有善恶啰?”
“对于心来说是如此,对于事物而言也是这样。世俗之儒就是因为不懂得这个道理,把格物的意思理解错了,整日向外去求,只是妄想义袭而取,搞一把大的,妄想不通过长时间积累,就取得成就。刚开始做的时候,不明白为什么去做;以后习惯了,更不去探究其所以然,所以一辈子都浑浑噩噩。”
王阳明引用的“行不著,习不察”,出自《孟子》:“行之而不著焉,习矣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做的时候不明白原因,习惯了也不去探究其所以然,一生都在这大路上走,却不知道这是什么路,这就是普通人的状态。
薛侃问:“‘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又怎么理解呢?”
“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出自《大学》:“所谓诚意,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所谓诚意,就是不自欺,就像喜欢美色,就像厌恶恶臭,这是自然的反应。
王阳明说:“喜欢美色,厌恶恶臭,这正是天经地义的天理。并没有夹杂私意在其间作好作恶。”
“喜欢美色,厌恶恶臭,怎么就不是自己起意呢?”
“这是诚意,不是私意。诚意只是循天理。依循天理,就没有一丝一毫的私意。所以,有愤怒、怨恨、喜欢、快乐的感情,心里就无法保持中正。必须使得心胸广阔公正,才是心的本体。了解到这个层面,就知道什么是感情的未发之中了。”
这时候,孟源(字伯生)在一旁问:“先生说:‘草有妨碍,就理当除去’,怎么又是自己躯壳起念呢?”
王阳明回答说:“这须得你自己心中去体会。你要除草,是出于什么用心?那周敦颐窗前的草不除,又是什么用心?”
周茂叔窗前草不除,是周敦颐,字茂叔,他窗前的野草,他认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而他的心与天地相通,天人合一,所以不除。
诚意与私意,用心与不动于心,不动于气,未发之中,真是须得自己去心中体会,切己体察,事上琢磨。
万事只凭诚意,不起私意,不以自己的好恶标准去作善作恶,不凭一己私意去喜好、偏袒;不凭一己私意去厌恶、陷害;始终站在君王的立场,始终凭着天理的大是大非去行。
我的《传习录》学习参考书目:
《传习录 明隆庆六年初刻版》,王阳明撰著,谢廷杰辑刊,张靖杰译注,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
《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