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注释】
1) 旅:祭祀名,祭山。在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季氏只是鲁国的大夫,竟去祭祀泰山,因之孔子认为是“越礼”。
2) 冉有:孔子学生冉求,字子有,当时在季氏之下做事,所以孔子责备他。
3) 女(rǔ):通“汝”,你。
4) 救:挽求、劝阻的意思。这里指谏止、阻止。
5)与(yú):同“欤”,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
6)曾谓:难道说。曾(zēng):乃,竟。
7)林放:字子丘,鲁国人,是孔子弟子中“七十二贤人”之一,以知礼著称。
【译文】
季氏要去泰山祭祀。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阻止他吗?”冉有回答说:“我不能。”孔子说:“哎呀!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懂得礼节,接受这种不符合规矩的祭祀吗?”
【理解与思考】
人世间,有太多的欲望与奢求,总是在吸引着人;做为凡人,大部分都不能免俗的,更何况处在高位的季氏。现在他又有了新的目标,就是要到泰山去,祭拜泰山之神。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对他的学生冉有说:“泰山祭拜历来都是天子的事;按照《王制》上说:诸侯祭拜名山大川都是在自已的辖区内;现在季氏做为一个家臣,却做出这种有违礼仪的事,其目的已相当明显;你冉有为他做事,难道在这件事上没有跟他说?甚至劝劝他么?”冉有也很无奈,作为季氏他不可能不知道祭祀山是君王做的事,自己做的是越礼的,但是既然做了越礼的事,就肯定有越礼的想法,所以冉有说:“不能。”听到此孔子也不由的“呜呼”了一声!这即是对季氏“无礼”的感慨,也是对冉有“不能”的回应;接下来的孔子却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他说:“人有所能也有所不能,林放尚且知道问礼,相信泰山之神一定不会比林放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