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七棱镜
镜子物语:对一件需要时间检验的事,抱以最大的虔诚和耐心,是我们这个时代缺乏的一种精神。
前几天,我写了一篇文章,主要讲的是,在一些双方观点有冲突的敏感场合,我们应该怎样去实现有效沟通。文章发表后,后台收到一些读者的留言,多数人表示“学习了”,但其中有一条留言,只有四个字:没有效果。
其实看到这个留言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欣喜——有读者看到我的文章,马上就有行动了!紧接着是怀疑——他是怎么做的?为什么没有效果?还是,他根本没去做,只是主观上就认定没用了?
做事求效果,这无可非议。但对于某种方法到底有没有效,我们会倾向于快速下判断。因为这世界变化太快,我们不想在无用的事情上浪费时间。但有很多方法都不是短期能见效的,我们这样急着否定,会不会错过一些真正有用的东西?
比如我们都知道的三种提升自己学习能力的方法:记录、回顾、反思。看上去很普通,多数人都不屑于去做,或者做一阵子没看到效果,就认定是在浪费时间。但有句话叫“大道至简”。最普通的方法,真正做好了,做对了,坚持了,就能给一个人带来巨大的提升和改变。
1
记录——通向真实经历的独木桥
做记录是一个好习惯,这是我们从小就知道的道理。上课要做笔记,每天要写日记。但长大工作后,能坚持“终身记录”的人很少,有的人甚至对这件事很反感、很抗拒。
我一个朋友在报社工作,报社领导要求他们每天交“日报”,他说这是让他最头疼的事。“每次领导要我写日报,我就双手双脚都举起来投降,感觉比写遗书还痛苦! 简直是浪费时间!”
做记录真的是在浪费时间吗?其实它是提升我们自身学习能力的一个非常好的手段。这件事情坚持得越久,产生的复利就越大,对整个人生的意义也会越大。
首先,记录能够还原我们的生活。如果我们对发生的事情,都是靠大脑来记忆,那么若干年后,这种记忆很可能发生扭曲。想象一下小时候父母抱着你过生日的场景。在你回忆的场景里,除了父母之外,是不是还看到了孩提时的你?
而事实上,你的回忆里是不可能有你自己的影像的。你之所以能够看到自己,是因为回忆其实是大脑对过去经历的重构。当我们重新解读过去的经验时,就很可能面临扭曲事实的风险。所谓“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只有坚持记录的人,才能拥有一个真实完整的过去。
再者,记录让我们不会错过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我们每天接触大量资料、信息,其中有一些对我们的工作很有帮助;我们的脑子里也会偶尔闪现出某个好想法、好创意。只有随时记录下来,这些“好东西”才不会转瞬即逝。
记录最大的好处,是能够帮我们吸取经验教训,形成积累,让我们发现事物背后的规律,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不善于记录的人,看问题时,往往只能对事情本身做出反应,而不去顾及更长远的利益。如果你留心记录和总结,就更容易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深层的规律,你看问题就会比别人更深刻一些,久而久之,你的人生层次就会与别人拉开差距。
大家都有做记录、写日记的经历,但往往很难长期坚持。一方面,这本身就是个积累的过程,肯定要长期才能见效;另一方面,我们做记录的方法,也可能是低效的。改进的方法有3个:
1、分类。我刚开始做读书笔记时,就是在书上或文章中读到精彩的句子,就摘抄下来,或是复制在电子文档里。但时间长了,记的东西越来越多,不仅记不住,查找起来也特别费时。
后来,我读到大师李敖的读书故事,他的做法是直接把书分块剪下来,按照不同的内容分类粘贴,一共分成了上千个类别。这些积累,也是他博学多才、出口成章的一个秘诀。我受到启发,开始对自己的笔记分门别类,尽量分得细一些。现在电脑有检索功能,这样分类记录,找东西变得非常方便,在后来的工作中,这些笔记帮了我的大忙。
2、如实记录细节。很多人写日记或工作记录,只是交待了时间、地点,概括一下自己做了什么事就完了。像上文说的,我们的记忆会发生扭曲,所以,我们需要如实地记录事件过程的每一个细节。比如你今天接待了一个客户,他多大年纪,外面特征是什么,他遇到了什么问题,你的每个处理步骤是什么,双方说了什么话,你当时的情绪、外部环境是怎样的……
虽然比较费时,但只有这样的记录,才能给你今后的工作提供真正的借鉴。可能一年以后,你再翻到这个日记,会发现:哦,原来我现在遇到的这个问题去年也发生过啊,当时我是这么处理的,我都给忘了,可以改进一下……
3、一定要记录思考过程。不管做哪类记录,我们都不能仅限于摘抄和复写,而是一定要加入自己的思考过程,挖掘一些看不见的联系,这点非常重要。比如,记读书笔记时,你看到一段话,马上要回想一下以前读到的相关知识点或事例,想想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对你有什么启发,并把它写下来。据说毛泽东不管读什么书,上面都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他的想法,以致于大家都不太愿意把书借给他。
如果是写工作日记,你可以自问自答一些问题,比如:当时处理这件事时,我考虑这件事情的目标了吗?我想到过哪些影响这个目标的因素?我当时为什么这么考虑?最后的结果和我的预期之间有什么差距?为什么?这个思考的过程,其实是联想、启发、归纳、演绎的大集合,是调用你的知识来解构和重构问题的过程,这才是记录最有价值的关键环节,这样记录,能够帮助我们实现学习能力的大幅提升。
2
做记录的同时,还要定期进行回顾,这也是我们提升工作能力、学习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有很多基础岗位的职场人都十分讨厌做工作总结,除非上司硬性要求,从来不主动总结自己的工作,“手上的活儿都干不完,哪有空总结。”而几乎所有成功走上高位的职场人,都特别重视总结的力量。我有一个做高管的朋友,每天都要花一两个小时来复盘自己的工作,哪怕当天的工作忙到夜里12点,也从未间断。
回顾是让我们过去的记录价值增倍的过程。比如,回顾两年前自己一次谈判的失误,突然意识到应该在工作流程中调整一个环节,这样就能规避很多风险。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一次回顾,就可能带来连续几个月工作业绩的提升。
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是由一个个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组成的,很多时候,我们迫于当前的形势和压力,无法超出自己的认识边界来做决定。比如,我要不要策划一个超出公司预算,但在当时能快速吸引眼球的营销活动?我要不要跳槽到一个收入很高,但发展空间有限的公司?而回顾,加入了时间的力量,能够让我们看到过去经验和决策的局限性,进而看到更加本质的规律,以便在下一次做出更加正确的选择。
那么,怎样进行回顾,才能实现这些好处呢?通常我们做的工作总结,侧重于结果的汇报,比如开展了哪些工作,达到了什么指标,得到了什么数据等等,而最好的回顾,应该侧重于对我们的思考方式、思考过程及效果进行探讨。
比如,进行一周或一月回顾时,不仅要列举这个阶段的目标和实际效果,还要问一问自己:当时面对这个目标时,我的想法、判断是什么?这些想法的原理是什么,是从哪里借鉴的?哪些想法被验证了是错误的?哪些是可以借鉴,接下来要尝试应用的?
在进行一年回顾时,我们除了例行的汇报,要重点检视自己的基本思维方式,激发一些新的灵感。要统观全局,看看我们是不是在某个问题上重复犯错?导致这种错误的最初想法是什么?是不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有问题?应该怎样去改进?
如果我们站在5~10年,甚至更长时间维度回顾审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就会有更多奇妙的发现。我们可以探寻一些基本规律,并看看这些规律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
这里介绍一种“时间线”回顾法,可以分三步:
1.审视自己现在所处的状况。让我现在骄傲的事情是什么?取得的成就是什么?遇到的困难与障碍是什么?
2.10年大事记。包括: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重要事件;发生在家庭、公司的重要事件;国家、世界大局中的重要事件。
3.看看这些事件跟我有什么关系。它们如何影响了我今天的生活?哪些因素比其他因素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如果我当时采取其他行动,可能有什么不同?在类似的背景下,其他人采取过什么行动?有什么值得我借鉴的?
这个方法虽然很简单,却能够让我们发现当时的决定对今天造成的影响。比如,我对自己过去10年的经历进行梳理时发现,我在收入匮乏的时候,由于缺乏安全感,选择进入没有发展空间但工作相对稳定的国企,这使我错失了更好的发展机会。这种思考对我影响重大,使我后来再选择工作时,首先看中是否有利于我的成长和发展,而把薪资、稳定性排在第二位。
每个人都很有必要进行这样的回顾。回顾,就是帮助我们发现“短期正确、长期错误”的工具,只要用好了,一定会对我们的人生产生巨大的帮助。
3
聪明的你可能已经看出,不管是记录,还是回顾,我们的主张都是:不要流于表面,要对你的思考过程、你当时的想法、判断进行思考。这是你能否从中获得提升的关键。而这种对思考进行的思考,就是反思,也叫“元认知”,是人类独具的一种能力。
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能打败情绪的人不是真高手,能控制”想法”的人,才有好人生》中谈到过,人们的行为机制遵循“外部事件—主观臆断—情绪—行为”这一模式。而“主观臆断”就是我们面对各种情况时产生的想法、判断。这个想法常常是不准确的、有误差的。
不善于反思的人,认为是外部事件导致了自己产生什么情绪、采取什么行为,而善于反思的人,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分析,进而控制自己的情绪,改进自己的行为,使事情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曾国藩曾言:“吾日三省吾身。”反思,是提升我们的人生格局、知识层次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功。但真正能做到每天深刻反思的人有多少呢?我知道的人里只有一个,就是年纪轻轻就已凭借知识管理跻身精英行列的成甲。他有一个训练反思能力的好方法,就是写“反思日记”。
反思日记,就是每天对自己经历的事、做出的决定放慢速度进行审视,并把它写下来。比如,我可以在日记上这样写:
昨天我做得不好的事情是什么?我当时是怎么考虑的?考虑的因素全面吗?如果我重来会有哪些改进?
接下来,我会这样写:
“昨天总监说我要加快进度,把微信公众号的发文从一日三篇提高到四篇。我当时想,现在出三篇已经是满负荷了,再增加一篇根本不可能。”
现在想想,我这样的心态是积极的工作心态吗?
我一直觉得自己很积极,但有时遇到事情,第一反应却常常是自己应该如何反驳而不是如何积极面对。不是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吗:“大多数人看到问题就是问题,心态积极的人,看到问题全是机遇。”我明明知道这句话,为什么一到实际中就忘了呢?
不管别人的要求多么高,困难因素有多少,我们都可以有怎样去判断一件事的自由。决定这个的不是上司的要求,而是我内在的态度。我们可以为自己设置一些觉得不可能完成的高目标,因为这样才能促进一个人的快速成长,让自己取得惊人的进步。还犹豫什么呢?为自己加油吧!”
像这样写反思日记,似乎很费时间。但是你不这么做,未来因此而浪费的时间恐怕要数倍于此。当你通过反思日记,促使自己用新的思维习惯代替旧的思维习惯后,你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你的心性修养都会提升到一个新层次。想一想,如果长期坚持这么做,你的进步会有多大?
还有一种方式是“对标式”反思日记。比如成甲就对照《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面的要求,给自己列了一个“每日反思之八个习惯”日记。“习惯1:积极处世。”下面列了两小点:“越是在逆境的时候越需要积极”“只有了解事实才有真正的积极。”8个习惯,每个下面都列了一两个具体标准。
成甲每天就按这些标准进行“打卡”,反思对标,看看自己有没有做到。这是一个正向反馈的过程:越是看到自己的进步,就越积极反思,越积极反思就越进步。
记录、回顾、反思,这三件事看起来很不起眼,却绝对不是在浪费你的时间。只要你认真对待它们,就一定能得到丰厚的回报。不信,就来试试看。
七棱镜,资深媒体人,用碎片时间坚持写原创的上班族,热爱深度阅读,崇尚自我管理的文字控。专注提供自我管理/职场领域的有用干货文,帮你少走弯路,越变越好,实现人生幸福加速度。微信公众号|七棱镜,头条号|七棱镜2010
欢迎关注、转发、留言
期待遇见爱生活、爱思考、追求优秀的你。
原创内容,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