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八日
来工作室的第八天。
今天是第八天了,时间过得真快!和孩子们相识了这么久,偶尔的晚到,都会让我在进来的那一刻听到:“陈老师,你终于来了!” 羞愧羞愧......
今天上午和往常一样,孩子们都安静地做自己的事情。大概十点多,豆豆做完作业,拉着刘老师到图书室教她英文歌去了。我跟婷婷和磊磊说好,让他们做完作业找我复习国际音标。于是,我在旁边一边看书一边等他们。天天还是很快做好了自己的作业。冰冰一直认真地在写她的作业,她每天都要完成妈妈规定的一定量的英语和数学作业。她做得挺不错,只要没人打扰她。今天,天天有些不一样,没有打扰冰冰,倒是帮助冰冰做一些她不懂的作业,“天天老师”不错吧!天天今天带来了一本十六开的彩色通讯录,邀请我在上面填写电话号码、星座、生日、地址之类的。我想推辞,觉得太小儿科了,哈哈!我借故跟她说,我现在要看书,等会儿还要辅导李T和夏L学国际音标,等到中午吧。她说,好吧!
我本希望她中午后会忘记要我填写通讯录这件事的,不过,显然是我没认真对待她的邀请。午饭后,她便手拿通讯录,不停地提醒我在上面写。好吧,盛情难却,还是写吧,都十几年没写过通讯录,今天竟然是给小朋友写!不过,她已经把我当朋友了,这让人很开心。
婷婷和磊磊完成作业后,主动来大教室找我了。他们还有点急,一直催我快点。好吧!赶紧放下我的书,随他们去图书室了!他们怎么这么认真呢!我们一起复习的时候,远远也来了,问我们,能不能他也一起参加。当然了!只是远远在这方面一直做得挺好,所以我都没想到他也想参加我们的复习活动,大概是他觉得英文《三字经》里的小小幽默故事太有意思了,容易让人快乐起来,所以想和我们一起重温那种快乐,又或许是因为那种快乐而有了再次温习的兴趣吧!不过,你不得不佩服林克妈妈的想象力,她编的这些小故事真是让孩子们忍不住想去读它们,记住它们,甚至自己再创造。他们的小脑袋可是充满想象力的!
婷婷和磊磊对幽默小故事都掌握的不错,读得很流利,就是那些国际音标有点让他们为难。这些陌生的符号对两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有些抽象。幸好有这些幽默故事的帮忙,不然估计他们会对国际音标的学习打退堂鼓了。远远可能因为三年级了,对这些符号掌握的还不错。不过,兴趣确实很重要!可以让学习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国际音标复习了半个小时左右,我说,你们去休息一会儿,10分钟后叫我。他们很开心地去休息了,却忘了十分钟之后的事了,过了时间都没人来叫我!磊磊和远远去游戏室了,婷婷凑到冰冰那儿去了。大概又过了5分钟,我把他们叫过来。问他们,“刚才约定的事还记得吗?” “忘记时间了”,都这样回答了我。倒是挺诚实。我跟他们说,以后如果跟别人约定好了时间做什么事情,心里一定要留意时间,不能答应了之后就不管了。几个孩子似懂非懂地点头了。小孩子确实很容易因为玩耍而忘记自己本来要做的事情,老师适当的提醒和引导会帮助他们改善。在工作室里,你会经常听到张老师说,“好了.....时间到了。” 大部分孩子们渐渐养成了很好的时间观念,个别细节方面,我们得允许孩子去体验,去改善。
今天的英文歌曲课上,张老师教了Sound of Music后面部分剩下的的歌词。这首歌的歌词大家学了比较长的时间了,两周多了!不过,在张老师对歌词的适当讲解和对意会歌词意境的引导下,孩子们似乎对歌曲有了更多的想法。这让我想起了上一堂课孩子们向接着张老师往下教英文歌的刘老师提出的七七八八的问题。有孩子问:“这音乐之声可以传唱千年吗?你怎么知道?” 冰冰的问题最有意思了:“玛丽亚的心怎么可以听到这么多美妙的声音,我怎么就听不到呢 ?” 她说的时候嘴巴嫉妒地撅起来了。哈哈,她的天真和纯洁有时候也让我们成人嫉妒。
那堂课,我坐在旁边。听着孩子们问的这么多问题,感觉我们的刘老师都有点招架不住了。我在想,要是是我在教,我真会很尴尬,可能会回答得很没头绪。
后来,就这个课堂上的情况,我特地询问了张老师(当时刘老师上去教歌,张老师就坐在不远处):“如果是你,你怎样回答这些问题?或者说,你觉得当时刘老师回答得好不好?” 我以为张老师会告诉我,应该如何如何回答会比较好。但张老师给我的答复却颠覆了我脑海里固有的观念,就是“给学生答案!而且要给一个很完美的答案” 。我就是那么想的。张老师说,“答案本身没有很大重要性,老师答得出或答不出也没很大关系,关键是孩子们能思考,能学会提出问题,而老师能够引导他们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答案。这就够了。”
告诉孩子问题的答案,成了我的教学习惯了吗?这有点可悲。希望这次来兰爸工作室的学习能带给我重新的思考,希望我将来做一个引导型的老师,引导孩子们自己寻求答案!
回到今天的课吧!歌词教完后,大家一个一个轮着来唱,唯独婷婷和磊磊还不能唱。可能他们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学习。不过,午饭后我听到婷婷在哼这首歌了。应该过不了几天她也能唱了吧,至少她应该已经感受到这首歌的美了。这首歌真的很优美!
今天的静修课,我有点不愉快,我的午睡受到干扰了。但这个情况本是可以避免的。我在游戏室的沙发上休息,后来豆豆也来了,说要躺会儿,于是我俩一人一个沙发躺在游戏室里面了。静修课过了大半会儿,奕奕和磊磊来了,两个人在里面嘀嘀咕咕,说个不停(在讨论碰撞陀螺的事情)。我说,“你们别在这儿玩了吧,我们在休息。” 可奕奕却说:“我们没有在玩呀!” 然后又自顾自地和磊磊说话去了。接下去,豆豆重申了一遍我之前讲的话,但得到的回答依旧是“我们没有在玩!” 很有意思,奕奕认为在游戏室他们没有玩游戏就不算是我们所说的“玩”,互相说话不算,因为不是在玩!甚至后面班会课上豆豆提出投诉之后,奕奕依旧说的是同样的话,还带点很不服气的语气。我在想,他为什么一直不承认呢,明明就是在玩嘛。
后来,我想了很久,难道是因为我们措辞的关系?我们不应该说他们在“玩”,而应该说他们在“说话”?会不会真是因为这样,奕奕才会一再那么强调呢?我下周一得问问他去!小孩子对自己的辩护还蛮灵光的呀!不过,他今天中午应该要顾及我们的感受,我们很明显是已经在里面午休了,不愿被打搅的。
到时候问问他原因再说吧,不能只凭借我自己的臆想来评价孩子。给孩子机会经历,体验,改善,我们要耐心点。
下午的数学课是胡老师上的,我是第一次听。听张老师说他像个数学家,因此很想一睹他的风采。他今天给低年级的孩子上课。低年级的孩子们大部分都没上过他的课,因此,他的第一堂课是在讲他的理念,如何解数学题。他告诉大家他教给大家的数学解题理念是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发明的,大概意思是解数学题分四个步骤:Understand(审题清楚),Plan(想出下解题思路),Solve(解题),Check(验算)。这个理论听起来不算新奇,但胡老师跟大家强调,关键是大家能不能将这种解数学题的理论变成日常解题中的习惯,特别是在理解题目后能不能有多方面的思路,再选择最佳计划,即最佳解题方案;在解题后能不能坚持做验算,能不能以多种方式做验算。
我想这种习惯对于小孩子来讲,如果没有好的引导,他们要坚持的话,估计有点难吧。今天胡老师上半堂课讲的东西有些偏理论,不知道孩子们理解了没有。上半堂课结束后我问五年级的奕奕:“我没来之前胡老师给你们上课,你喜欢胡老师什么?”他告诉我,“他喜欢带着我们做实验,很有意思。”我说,“做实验?” “对啊!就是每个题目以各种实验的方式来计划,解题,验算。如画图,游戏,模拟等方式。总之很有趣。”“哦。原来是这样。”我答道。具体是什么呢?我得亲自看看。
下半堂课,胡老师开始以实际问题为例子,带着大家来实践这种解题四个步骤。本来他让孩子们自己给出题目,但两年级的孩子没能给出题目,而三年级的天天给出的是算面积的题目,不适合所有孩子。后来,胡老师给大家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小明妈妈要给小明做一件衣服,去店里买布,一块布是长4尺,宽6尺,另一块布是长和宽都为5尺。这两块布的质地和花色都是一样的,应该买哪一块布?大家都做到了第一步,理解了题目的意思(Understand),接下来是Plan。有小朋友开始猜,有小朋友有点没头绪,不知道该怎么找出解题思路。看大家有点不知所措的表情,胡老师说,“既然我们理解了题目,接下来,我们做个实验吧!看看这两块布到底哪块值得买。” 大家听到要做实验,有点迫不及待的兴奋。胡老师让大家拿两张白纸,按照4 X 150px和 5 X 125px的尺寸画出这两个形状,再将它们剪出来。这个事情显得具体形象,对他们来说不难。很快,他们就在胡老师的指导下,画出了这两个形状,并将它们剪出来了。一比较,大家就发现,5 X 125px的那个形状要大些!“应该买5 X 125px的!” 大家很兴奋地说。这个实验的效果不错!他们都显得兴致盎然。后来,天天还说,“胡老师,这样做题真有意思”。婷婷接话说,“对啊!我以前就是做题,做题,烦死了!”婷婷的话听起来那么“刺耳”,因为是那么真实。
今天,胡老师给孩子开了个好头,引起了他们的兴趣,这是个很好的开头。相信接下来,我们能见识到他带着这些低年级的孩子们一一体验奕奕说的各种数学游戏,实验,模拟等等。
我一边听着胡老师的数学课,一边回想起我小时候上的数学课,好像我都不记得数学课有什么兴趣可言哪!我小时候的数学很差劲,经常在老师黑板上教完之后还是不会做题目。于是经常会听到老师说,“怎么那么笨,把手伸出来!“啪!”小竹条落在了小小的手掌上,心里更是咯噔地一响,更别提当时心跳有多快了! 我现在依旧记得那时候学算盘的课堂。一次,班上有个同学算错了,结果老师用小竹条把他打伤了,额头上血直流。那次之后,我们都变得很害怕上数学课,怕被老师打。我估计,那时我对数学只有恐惧,根本无兴趣可言。
今天的课堂上,胡老师是带着孩子们在游戏中、实验中,体验思维给人带来的乐趣。孩子们得到的是快乐的感受过程,而不是机械的为了得到一个结果。在这个课堂上,也没有恐吓,威胁,吓唬;老师也不会说:“你不做出来就怎么样怎么样;你不会解这道题,就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不然,估计,迟早他们都没兴致再学习了。
今天这堂数学课再一次给了我思考:我们有时候往往只是在灌输孩子们学科知识,有时甚至 “不择手段”。然而,我们却忘了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启发孩子们探索未知的兴趣,而这对孩子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