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笔者讲到“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对这个例子我们不可不尊重,因为它是最基础的课程资源,是教学活动设计的指南,是学生学习的范本,还是数学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我们只有尊重它、敬畏它,才能把它放在心上,才会花时间研读它,才会好好地使用它。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教材它不只是一个例子。在实践中,由于地区的差异、学情的不同,教材却是相同。教师既要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我们要先进入教材,再跳出教材,站得比教材更高,从而最大限度地克服教材的局限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单元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它是在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上编排,重点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一些比较容易的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可以口算)。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其间有相当大的跨越。为了便于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教材穿插安排了相应的口算、估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几十(含几百几十)除以几十的口算与竖式的写法。教材安排了一道例题,教学两、三位数除以几十商是一位数的除法,先口算出商,再写出竖式,做了细致的安排。以最容易的几十除以几十为起点,逐步发展到几十几除以几十、几百几十除以几十、非整十的三位数除以几十的竖式计算,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求商的思考方法,初步学会用竖式计算除法。理清了教材的整体编排后,对例1的主题情境:打包陆战棋,笔者结合当天正值教师节,讲台上收到了很多鲜花,即时修改了情境:
课堂实录:
一、复习导入
师:从今天开始,我们进入第二单元的学习,(板书:除法)。看到除法,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平均分。
师:举例说一说。
生:我有6个苹果,每天吃2个,可以吃几天?
师:你可以指名一位同学回答。
生:用6÷2=3。就是求6里面有( )个2。
师:还有哪里用到除法?
生:…
二、教学几十除以几十的口算
师:老师这儿有60朵鲜花,请同学帮忙送到办公室,如果每位同学拿20朵,需要几位同学?
生:60÷20=3(位)
追问:为什么是3?
生:我是这样想的,因为20×3=60,所以60里面有3个20。
生:因为6÷2=3,所以60÷20=3。
追问:对比着看,你发现什么了?
生:6变成了60,2变成了20,为什么3没变呢?
师:是啊!老师也有这样的疑惑!谁来解释下?
生:因为如果商也加个0,就是30 了,20×30=600,不等于60。
师:用乘法检验,厉害!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商不变。
师:是的!关于商不变的性质,后面我们会继续学到。
生:老师,60表示6个十,20表示2个十,6里面有3个2,所以6个十里面就有3个20。
三、教学几十几除以几十的竖式
师:如果老师收到了96朵花,每个同学拿20朵,现在需要几位同学呢?请大家独立完成。
生完成后展示交流。
方法一:96≈100,100÷20=5(人)。
指名生讲解后追问:为什么要把96看成100?
生:因为96÷20有余数,所以把96看成100就行了。
师:每个人拿的花一样多吗?
生:前面4个人都是20朵,最后一个人拿16朵。
方法二:96÷2=48(人),96÷20=48(人)
生:老师,他这个不对,不可能要48个人的,因为如果48个人,每个人只需要2朵花。
方法三:列竖式计算96÷20=4(人)…16(朵) 4+1=5人
追问:为什么商4?4应该写在哪位上?80表示什么?
师小结:这个除法跟以前学习的除法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四、练习巩固
独立完成试一试:150÷30。
完成后验算。
……
(由于时间关系,后面的联系没有时间完成,留待下节课)
课后思考:
对教材的处理,我们需要重点考虑两个维度:一是量的维度,主要从广度上讲,对教材涉及的知识、能力、觉悟等方面进行挖掘,从外延上拓展教材,并关注知识间的多角度、多层次的联系;二是质的维度,主要从深度上来讲,对教材所涉及的概念、观点进行挖掘,对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进行调整,该降的降,该升的升。
在这节课中,笔者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改造情境
将教材中包装陆战棋的情境改成送花,正与当天的实际相结合,学生感兴趣,同时将教材中例题和试一试中的题目用同一情境串联,将分散的计算练习融入实际的问题解决中,贴近学生实际,顺应学生的学情,唤起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二、改造习题
将试一试中96÷20的竖式计算赋予具体问题解决情境中,学生可以结合具体问题的解决灵活选择将96看做100或竖式计算的方法解决,可以有效地渗透“估算”、“试商”的思想,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有助于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技能的形成。同时,解决方法的多元也避免了学生枯燥的计算练习,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和理解。
总之,改情境也好,改题也好,都不是目的,只是教学的手段。教材呈现给我们的是教学的例子,但它也不只是一个例子。作为教师,适合学生需要、促进学生思考和能力提升的改造就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