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对桂林这种热门、成熟的旅游景区并不太感兴趣,但我依然鬼使神差地将它作为第一次一个人旅行的首站目的地。原因很简单,我刚准备辞职的时候,因为不想马不停蹄找下一份工作,反正以后干活的日子多着呢,还不如及时行乐去旅行。朋友推荐我去北海看海,既然要去北海,就不如把临近的桂林也逛一逛。本来也没打算一个人旅行这么孤单,但问了几个朋友都不能抽出时间,于是才决定一个人走。在这之前,我虽然也有想过,在将来的某一天也尝试一次一个人的旅行,但一直都没有着手开始。因为这对我来讲始终是一件不可思议,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我会想,这安全吗?会不会太孤单?会不会很奇怪?但当我真正出发的时候,这些问题都已经不是问题,因为我已经在路上了……
去桂林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爬山。我爱爬山,因为爬山的时候不需要跟人有交流,只需将注意力集中在脚下的路,一步一步,拾级而上。爬山是身心放松的过程,也是与大自然相处的机会,能使我摆脱现时的烦恼。桂林的山数不胜数,不可能一一攀登。早就听说象山是一个“不去会后悔,去了更后悔”的地方,而且在解放桥上就能很好地观看象山的景色,无需花75大洋买门票,果断弃之。最终选择了伏波山和叠彩山,这只是因为我在网上找到了这两座山的联票特价,只售29元,连景区检票的阿姨都不可置信,“哪里来的这么便宜”!让我觉得自己好像是赚到了一样。
但其实我想说,桂林的山虽然都不高,比如叠彩山号称是桂林市区的最高峰,其实没多会就能登顶,但在酷热的8月登到山峰之顶,不仅气喘吁吁,汗湿衣衫,炎热难耐,还让我不禁自我怀疑:我为什么要如此这般受苦受累?这个想法在我脑海油然而生的时候,其时我已经爬完了伏波山,转战叠彩山了。这两座山相距很近,步行大概15分钟。伏波山是一座孤峰,与此不同,叠彩山由明月峰、仙鹤峰、四望山、于越山组成,我的目标是把这四座山峰都走遍。但我的体力,在暴烈的阳光之下迅速透支。山路是相似的,山上的风景也是相似的,我为什么还要不遗余力去攀爬不同的山峰?我就只是一个爬山者,一个过客,不管如何,在达山顶之后,最终还是要下山的。于彼时彼刻,我迷失了爬山的意义。但当我真的爬上了明月峰(注:叠彩山的主峰),在山顶上享受着清风的抚慰,放眼望去,满目皆是桂林市区看不厌的秀丽景色,我发现我已经爱上了那里,不想离开。我不知道我在明月峰顶呆了多久,在那块写着“登上叠彩山,活到一百三”的石碑前,我犹如一颗根植于叠彩山上的野树一样,顽固地望着前方,出神地发呆。如果不登到山顶,你永远不会知道山顶的景色何如,也不会知道原来自己对它是如此的迷恋。
明月峰的山路是修理得十分完好的石阶路,易于攀爬。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四望山的路,那里乱石纵横,崎岖不平,杂草丛生,在山顶上也没有一个可以憩息的亭子,更有一种原始的荒凉的美感。本来去叠彩山的游客就已经不多,在四望山上更是人迹罕至,这里的安静就显得更加的空灵和孤独。有一只野生蝴蝶猛然撞进我的视线,在它看来,我才是这里的不速之客。地上的蜥蜴因为听到人的脚步声而不禁落荒而逃,我尝试停下脚步,它亦停下脚步,露出半条尾巴在草丛之外,待我靠近它时,它才迅速缩回那条暴露的尾巴。山中会有一些不知名的鸟叫声,我知道这并不是鹧鸪的声音,但还是莫名其妙地想到这一句词“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彼时日已近黄昏,幸好夏天日长夜短,我才得以在山上慢悠悠的逗留更久的时间。
于越山应该是我最后的目标,但因为腿已经在微微发抖,再加上时间不早已快7点,下山时必定天已入夜,山上准是黑灯瞎火,于是就放弃了。这虽是一个遗憾,但能拥有遗憾依然是好的,因为它能提醒我,如果有机会,我会再来一次弥补这个遗憾缺憾的。
旅行中经常会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将旅游攻略上提供的景点都游一遍,错过了哪个景点就觉得可惜。但其实不尽然。如果只是在逛景点,那么这段旅程就像在走马观花。如果总是在参照攻略,那么这段旅程就缺少了探索的乐趣。旅行不是赶时间,不是赶行程,它应该是走走停停,漫无目的,放空自我的一个过程。我们更应该享受旅行,而不仅仅是计划旅行。
(声明:本文的图片和文字皆为作者原创,转载或商用请简信联系,并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