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之 阴阳应象大论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厚则发热。
【感受】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与该论第一篇中的“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相对应,但这句重点就是多出来的“气”和“味”。气味在我的理解就是一切食物(包括中药,中药的特性更强所以可以纠正身体的不平衡)
气为阳,所以走上窍,气厚阳就厚了,所以会使得身体发热,就像辣椒性热,吃得多了会促使身体发热发汗。
气薄,阳之阴,我的理解就是:适当的气。所以适当的补气使得身体正常发散阳气。
味为阴,走下窍,味厚使得泄下,味薄就通利。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感受】
这另外讲了阳性食物对身体内气的影响,服用热性大的食物会衰弱、散掉身体中的气,热性少的可以使气更壮更多。
反过来,热性大的会侵蚀气,气是靠少火来养的。
所有气、味中,辛甘有发散作用为阳,酸、苦为涌动排泄作用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感受】
身体一不阴阳平衡,就虚弱,病就随之到来。
阴胜阳,阳就受病害,身体会生寒,寒过重会出现热象;
阳胜阴,阴受病害,身体生热,热到顶点会出现寒象。
对应前文的“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邪会损伤人的形,热邪会损伤人的气。
气受伤就会因气脉阻滞产生疼痛,形体受伤就会因为肌肉壅滞而肿胀。
出现先痛后肿的情况,就是开始时气伤了,进而累及到形。
先肿后痛,则是先形伤,进而累及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