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樊荣强
2003年6月起至2004年3月,我在广州《新经济》杂志当首席记者兼主笔,文章写得非常顺当,也是我这辈子最快乐的一段时光。文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杂志社老总都跟我发,而且还不必修改。这对一个作者来说,还有这么爽的事情吗?
我们的杂志一期刊登12万字,有一期我一个人就写4万多字。后来老总跟我说,你不能写多了,就两万字左右,否则读者以为是你一个人的杂志。我在杂志社干了8个月,写了20万字的文章,后来结集为《珠江三角洲批判》出版,文章与书引起政商媒等界圈不少的关注。
当时的同事就有向我求教的,问我怎么这么能写。我回答,自然有我的秘诀。不过,没有下文。
除了当过记者,我还当过县长的秘书,当过广告策划人,当过自由作家。我从17岁开始在《重庆日报》上开始发表文章到现在,30多年了,写了不下500万字的文章,在各种报刊发表,在各种公文里出现,在大小网站上贴着,到目前还出版了8本书。虽然我没有能够靠写作登上作家富豪榜,但写作改变了我的命运,我靠一支笔,把日子过得好好的,令许多人羡慕。
但是,这么多年来,我都没有专门将写作的秘诀变成文字,只是时不时的用来指导那些慕名而来的,跟我学习写作的学生。当然,他们主要都是公务员、公司秘书及一些自由写作爱好者。
我的写作秘诀,适用范围跟我的职业经历相关,包括政府公文、企业公文、新闻报道、评论杂文、公考申论、学术论文、学生作文,等等。
当然,下面要介绍的六个秘诀,都是学校语文老师没有讲过,或者没有讲透的。讲过的遣词、造句、推敲、剪裁、修辞等等,我就不再说了。
秘诀第一,框架
虽然老师有讲过,文章可以“总-分”、“分-总”和“总-分-总”结构,写成三段式——开头、主体、结尾。可是现在绝大多数人已经将其丢到太平洋去了。原因有二:一是老师只讲的表面现象,没有交待清楚总与分的关系。二是这个结构适合于写短文章,长了就没法用。
先说第一,总与分的实质关系,我认为是问与答的关系,也就是说,开头的总,无外乎是在交待背景由来和基本观点之后,提出一个问题;后边的分,即主体部分展开几点或多方面回答。如果不明白总与分是问与答的关系,只看到表面的总与分,就没法弄清文字前后的逻辑关系,写起来就没有章法。
我的秘诀是,简单的文章就以“总-分-总”这个三段式结构来写,我在演讲课程中把它称为“钻石法则”。即开头先提出一个观点,然后提出一个问题(这叫“立题”,后面再细说),接着主体部分展开三点至五点或更多来回答这个问题,结尾时写上几句话,或总结,或强调,或呼应,或升华。当然,主体陈述之后戛然而止也可。
如果拿植物来比喻,这个“钻石法则”结构,大致与乔木相似,也就是围绕一个主要的观点(树干)往上长高,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展开几个分论点(枝干),当然,这些分论点下面还得有些小的观点与事例(树叶)。如果不用“钻石法则”搭框架,文章就像藤蔓一样,主干不明显,且弯弯曲曲,枝叶繁多,甚至形散而神不聚,读者不得要领。
以“钻石法则”框架来写一两千字的文章非常合适。你千万不要认为这种框架单调,星云大师的《越不怕死,活得越好》一书及别的许多文章都是这么写的。我的这种框架的文章也不少。
再说第二,长文章以简单的“总-分-总”框架来处理,相对较有难度,长文章需要更复杂的结构。其实,除了“钻石法则”这个核心框架之外,文章架构还可以有变化。我给大家介绍三种:
第一种是金字塔结构,也就是用三颗小钻石来构成一颗大钻石。通俗一点来讲,就是“大三点下面还有小三点”。
第二种是跳磴石结构,也可以称为“公交车线路”结构。你想像一下,要从此岸到彼岸,如果河中间没有若干跳磴石,你怎么过得去?你把每一块跳磴石都当成一个问题,而之间的距离则是在回答问题。假如你提出10个问题,回答完毕,文章就完成了。
大约在20岁的时候,我买到一本美国人写的关于写作的书。书名已经记不得了,书也弄丢了。那本书教会我一生都受用的,一种用关键词串联的写作法。打腹稿的时候,先充分的联想,想到的关键句、关键词就用笔把它写到纸上,然后进行有逻辑顺序的排列。下笔写文章的时候,就围绕那些关键词和关键句一个一个展开,关键词用完了,文章也就写完了。这个方法,差不多等同于跳蹬石的方法。
第三种是意识流结构,也就是想到什么话语就写出来,如果你并不是一个思维极度跳跃的人,而且你能够相对紧密地扣紧一个主题,写这样的文章也无妨。但是,这更适合表达情绪,而不适合论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