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那天,我一边听《不如见一面》一边填词玩,忽然手机屏闪过一条消息,连忙滑到微信一看,原来是任真老师在伯乐群里提醒我们:伯乐推荐制度推行三年了,大家可以发文纪念一下。
“3·15”,这个日子好特别啊。
从一开始坚守至今的伯乐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位,除了诗词伯乐,其它领域的伯乐换了几拨人。
诗词领域相对而言属小众,尤其是古典诗词,因为有格律门坎,不像现代诗歌什么人都可以弄几句分行体。
回想伯乐制度刚开始执行时,为了寻找好的诗词作品我花费了比较多的精力。很多作者只知道闭门造车,甚至不少作者被发现其作品可以推荐时还不以为然,他们不知道榜单为何物,问推榜有什么作用。
在这一千多个收稿审稿日子里,我也遭遇过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绝大部分还是通情达理的,固执己见胡搅蛮缠的也是极少数,恶意诋毁的只遇到一个。对谦逊的人我永远谦逊,反之,我比他还要傲骄。
那么我在诗词作者心里面究竟是什么样的印象呢?我想应该还是得到了大部分作者的认同吧。当然,如果想让所有人满意那是不可能的,毕竟谁都不是圣人。无意中得罪人的事肯定有,比如说高权重作者的推文问题,我一般是要求他们尽量不要通过伯乐推荐来占用有限资源,这个能理解就理解,不能理解也不好强求对吧?如果因为这个而改变了初心那就不美了。
我想可能大家最感兴趣的是,伯乐推文究竟有没有走后门的?
我是这样安排推文的:首先当然是作品质量至上,新面孔可以优先安排,其次,鼓励勤耕的作者,遇到特别优秀的作品肯定会不拘一格。网络世界谁也不认识谁,简友加微信的也不多,不存在什么利害关系,也就谈不上开后门了。
由于诗词作品每天只能推荐一篇,通常是每个月的上旬就已经排到下旬了。大家看我每个月的伯乐总结里面插入那么多作者的蓝色链接,以为这样编辑起来费时费力的,其实不然。
这都是事先的日子里每天都做好的推荐安排,不是要发伯乐总结的当天一次性弄的,否则太累了吧。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会忘记,也不会弄混,有的作者撞期了临时调换起来也方便。
现在我感到欣慰的是,靠谱的古诗词作品越来越多了。想当初刚来简书的那个时候,平台上面只有一个海棠社是专门创作古诗词的团队,彼时我发现大部分成员的作品是不合格律要求的。所以当他们三番五次地要求我加入之时我是不屑一顾的。但是最终还是被忽悠进去了,尽管现在的海棠已经没落了,但海棠精神仍在,海棠这个诗词栏目还在收稿,它的关注由最初的区区一百多人到现在将近两千六百人。这个当然是因为本人的推广与坚守,收进来的作品也都是比较靠谱的。
再者,文字家园诗词群是我的大后方,海棠精神可以说在这里发扬光大了。
我是唯一的全勤伯乐,从未轮休过,也从未请假过,三百六十五乘以三,一千多天我从未缺席。因为我知道如果我休息一天就会少一篇古诗词上榜,所以只要不出意外,我绝对不会浪费这有限的资源。
传承经典我辈义不容辞。之所以到现在受众不多,并不是大家不喜欢,是因为格律门坎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只当是远远地观赏。这一点从我们文字家园每次上榜的阅读量可以证明,常常超过了排名靠前的故事小说阅读量。这充分说明喜欢风雅诗词的大有人在。
古诗词之所以流传至今,与其强大的魅力是分不开的。它能够四两拨千斤,尤其在手机阅读时代,隽永的诗词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获取丰富的内涵,很多时候一两句可胜千言万语。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出自苏轼的《临江仙·送钱穆父》。这两句十字箴言饱含了多么深的人生领悟?它表达出来的是作者对人生起伏的豁达大度,将人生比作是一场旅行,我们每个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如果老是患得患失,不懂得随遇而安,那么人生这短短的数十年何以从容面对呢?
梦若琉璃,年华未央,话不多说,五言律诗一首作结吧:
三载终何有,浮名似薄纱。
拈词淘浪漫,烹韵筑篱笆。
日月双滋润,乾坤一管笳。
秋心分拆处,诗酒趁年华。
咱们汉字太有魅力了,看看对仗中选用的粗体字,此乃故意为之。
点击“发布”发不出,才想起自己还在伯乐专属小黑屋里,囧,那就等解禁再发吧,迟到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