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从2019年5月13日开始用第一个笔记本的。准确说,我是从那天开始,什么内容都记在一个笔记本上,用完一本换一本。直到现在。
其实我也是一个很有笔记本恋物癖的人,很喜欢收集各种本子,将不同的内容腾挪到不同本子上,比如去某个地方学习,专门有一个本子;某一门课专门一个本子;看电影的有电影的专门笔记本等等。后来,我发现,用得散,本子越多,太注重于形式,反而忘记了内容,忘了当初为什么而记。
那时恰好写一篇书篇,选的就是一元笔记本法,于是写完文章,就开始实践这个方法。一用就是几年,直到现在仍然继续。原因是:
首先,我就是一个普通人,哪有那么多规划和内容要写,于是什么想记的、工作上的都记到一个本子上,每天要拿起来记,我还可以不断温习前面的内容。看到当时记录的痕迹,还能帮我回想那时的场景。反而这些内容,我可以在随之的日子中、谈资中用起来。学以致用,岂不是最好的学习。
其次,我选择不是特别厚的本子,A5的120页左右的,这样快则两月,慢则三四个月,我就能用完一本。看着真正完成一本满满的,多有成就感。于是,就可以享受重新选一个新本子、用一个新本子的自由与喜悦,何乐不为?
第三,那是不是用完的就丢一边了?不是的,我会在全本用完之后,重新翻阅,将重点的内容、人物对谈、刷新的重大认知部分,用荧光笔记标出,然后贴上标签。于是,一个本子,总有那么五条十条重点。之后哪怕细节忘了,再翻看本子边边,也能一扫重点,又可以重新温习,从而提醒自己去实践。多好呀!
第四,每个月小结的时候,罗列过往一月的要点,我就发现自己的注意力、精力去了哪里,如何偏离了目标,也可以调整回来;如果常常都是关注某个部分,那就要考虑一下,那是不是真的让我有心流的,不自觉都做那些事情。
最后分享几句,我第一次记笔记时的有趣碎片。
比如
纳博科夫的写作故事
01对画面上的空白进行填充,完成脑海中清晰的拼图。
02作品的构思先于作品自身。像玩字谜游戏,我随意在空白处填写,在卡片上写下一些段落。
又比如
电影《绿皮书》
01他们的出身决定了他们的命运,你不一样。
02不管做什么,倾尽全力。
03我爱你就在认识你的那一天。
又比如
时间拉长后,电影无所谓好坏,而是一种在一起的共同记忆。——徐静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