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在知识付费经济浪潮的席卷下,人们内心潜藏的焦虑感被像素级放大,以至于陷入了“为了学习而学习”的状态。
每天都过得很忙,一到下班就打开得到或喜马拉雅, 在抵达地铁的这一段路上,先听五分钟的订阅专栏。
等挤上地铁,再切换到《每天听本书》。一边听书,一边刷着朋友圈,再浏览下公众号推送的文章。
半小时后,地铁到站。 今天又听完一本书,看了几篇文章和订阅专栏,感觉收获了好多知识,朝着认知升级又进了一步。
读到这,你以为我是要讽刺?
其实我是在自嘲。
我们以为的“学习”,其实不过是为了缓解焦虑,不断地刺激多巴胺分泌罢了。
但是,我们所处的时代,又是一个拥有巨大魅力诱惑的时代。
普通人只要自身能力具备,且认知水平足够,就一定能获得世俗意义的成功,实现阶层跃迁。
如果我们仍处于底层摸爬滚打,日子过得浑浑噩噩, 那问题只能出于两个方面:
1. 空有理想,但能力不够;
2. 能力具备,但视野不够。
而这两方面的知识,都是可以通过阅读、听课、刻意练习习得的。
只可惜,大部分人的学习过程都停留在“阅读、听课”这两个阶段,而对最关键的刻意练习阶段,却迟迟不肯付出行动。
正是这种知而不行的状态,导致很多人纵使整天都在“学习”,生活却仍是一副鸟样。
仅靠“划重点、记笔记”是不够的,如果不进行刻意练习,那还不如将“看书、听课”的时间拿去看电视、玩游戏。
什么是刻意练习?
所谓刻意练习,指的是针对某一特定知识点,进行大量重复且有反馈的练习。
《超越智商》一书里,将知识分为晶体知识和流体知识两种。
晶体知识指的是我们平时能背下来知识点,就像是固体晶片一样储存在我们大脑硬盘里,能想起“什么是什么”,却很难应用。
就好比“我们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而流体知识指的是我们在进行大量重复的刻意练习后,将晶体知识内化到潜意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了。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我们靠背诵记忆的晶体知识,就好比储存在硬盘里的某软件安装包。 软件要想能运行,就必须得解压安装,转化成电脑程序。
我们之所以听过很多道理,看了很多书,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问题不在知识本身, 而在于我们没有把晶体知识转化为流体知识。
只有流体知识,才是程序性知识。
只有程序性知识,才能像电脑程序一样,在遇到问题时,迅速调取出来,提供解决方案。
因此,我们要刻意练习,将晶体知识转化成流体知识, 将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点内化到潜意识。
只有这样,才不至于遇到问题时,好像在哪本书或课程听过类似的情况,却总想不出解决方案。 当你回头查找一番后,问题早已过了最佳解决时期。
比如,明明看了很多卡耐基、蔡康永的书,却依旧在社交场合经常说错话;背了很多场景话术,却依然出现约会无话可聊的尴尬。
如何刻意练习?
既然刻意练习如此重要,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刻意练习呢?
其实,从前面对刻意练习给出的定义就能看出,有效的刻意练习包括两个方面:
1.大量重复的练习
2.持续的反馈迭代
而对于大部分知识, 符合刻意练习定义,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写文章输出,以教为学了。
此外,写文章的过程,也是大脑重新梳理知识点, 让新旧知识建立练习的过程。 更是大脑“熵减”的过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