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个还可以做得更好”,“你这样就可以了”“这件事到了你这里,怎么就全变味了呢?”生活中是不是常常听到这样的话?或许你会觉得对方太严格,太挑剔,甚至还会在心里暗暗地骂一句“要命的完美主义者”。
我们倾尽一生都在追求完美,学习要考第一,工作要升职加薪,生活要幸福。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达到这样的标准,于是,我们忙忙碌碌;于是,我们早出晚归,却越来越感觉不到幸福。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莫妮卡·拉米雷斯·巴斯科在他的心理学著作《不执着,叫看破;不完美,是生活》一书中提到,我们几乎每个人追求的生活都是,不仅要幸福,而且要完美,而这正是绝大多数人不幸福的原因。
莫妮卡·拉米雷斯·巴斯科是美国著名的作家、国家健康学院研究员,曾经在白宫科技政策司担任神经科学、健康精神和扩大参与项目的祝李主任,是国际公认的认知行为疗法专家和认知疗法学派的创始人。
他在这本《不执着,叫看破;不完美,是生活》一书中,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帮助读者摒弃完美主义的极端思想,提倡用最优主意取而代之。没有非黑即白的生活,只有好坏参半的人生。在不太完美的世界里,我们需要找到灰度地带,然后坦然地接受不太完美的自己。
本书包括了循序渐进的指导和练习,以便更好地理解为何你总觉得自己永远不够好,同时又做能够提高自尊心的积极改变。
一、什么是完美主义者
作者在书中运用表格对完美主义者做了详尽的解释和测试,我们可以一边阅读,一边关照内心,填写测试题,判断自己是不是完美主义者。
完美主义者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他们通常外表整洁,做事条理清晰,他们对自己的要求似乎比其他绝大多数人都要高。
书中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完美主义者具有哪些具体的表现,比如说注重细节,完美主义者是特别注重细节的,他们不会允许自己在任何时候,出现任何一丁点错误。他们身上就像装着雷达,随时随地对自己进行检测,只要发现有不对的地方,马上进行纠正,绝不姑息。
完美主义者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规则和条理,他们的看法可能会比较死板,因为对他们来说,一件事情只有正确和错误之分,那么正确的方式就是他们所选方式的代名词,而且他们非常的固执。
完美主义者对自己的期望也很高,他们期望自己各方面的表现都能够完美,极少犯错,尤其是在他们最看重的生活方面。
同时完美主义者讨厌犯错,对他们来说最糟糕的感觉就是,当有人发现他们的某个错误时,他们却还没有机会纠正,对此他们很难去冒险,尤其当他们的个人声誉变得岌岌可危时,他们就会缺乏自信。甚至开始自我怀疑,他们很难做决定,因为他们害怕自己做出的决定是错误的,于是在脑海里就想来想去,形成纠结性人格。
二、非黑即白是理想状态,灰色才是常态
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与自己的情绪之间是彼此密切相连的,让你感觉不舒服的强烈情绪往往会带来消极的自动思维,而积极或中性的自动思维则往往与积极或中性的情绪有关。
所谓的自动思维就是指,那些迅速且毫不费力地进入我们大脑的想法,几乎在无意识之间,每天会出现成千上万次。可是,最重要的是,这些自动出现的思维往往并不正确或者完全错误,这就需要我们去做出判断。
作者提出,一个真正成熟的人是能够管理自己情绪的人,也就是能够分辨出每天出现成千上万次的自动思维到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完美主义者常常用直线型思维来衡量这个复杂的世界,简单来说,就是完美主义者的思维非常简单。他们总是用简单思维来面对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以至于当世界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就会变得十分的固执,甚至执拗。
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只有黑白两色。
所以改变完美主义给自己带来的痛苦,就要从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开始。降低自动思维的标准,明白这个世界并不是只有对和错,也并不只是有黑和白,而是还存在一个中间地带——灰色!
三、不完美才是生活的真相
世界之所以异彩纷呈就是因为不仅仅只有黑和白,对和错,明白这一点,就能够接受生活的不完美。学会在生活中去妥协,从而找到更幸福的人生。
学会抓大放小,确定对自己来说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对重要的事情投入更多的精力,全力以赴地做好;建立一定的边界,明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并不是一定要甘之如饴或者嫉恶如仇,不与自己和他人对抗,“淡如水”是最好的状态。
莫妮卡在全书中给出了很多的心理测试和练习,让我们可以根据内容很好地判断自己的行为,并作出相应的改变或者调整。
这本书被称为完美主义者的自救手册,不管你是喜欢给别人贴标签,还是会在内心解读他人,认为自己的标准就是大众标准,主观地去定义别人的错误。这本书都可以给你最好的答案。
人间不是不值得,而是你需要改变直线思维模式,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幸福生活并是遥不可及。
著名游吟诗人莱昂纳德·科恩曾经说过:“不够完美又何妨,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不跟自己较劲,学会妥协、宽容和退让,幸福才能照进你的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