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违反一些社会规则的时候,该怎么做呢?
惩罚的定义是:一方对另一方有意为之的伤害性行为。
当一个孩子的行为已经超出了规则范围的时候,我们就觉得除了惩罚没有其他的办法。为什么?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一个不断去挑战规则的孩子,背后一定有更深的动机没有被满足。他是在吸引爸妈和老师的注意力吗?他是过往受到的控制太多吗?
我们需要去探索孩子背后的深层动机,只是从行为背后去约束孩子,只会变本加厉。
当孩子触犯规则,家长没有更好的方式的时候,如何取代原来的惩罚。
第一,邀请孩子来帮忙
这里需要注意两点。第一,邀请孩子来帮忙,是父母向孩子表达:我愿意继续相信你的态度。第二,考虑孩子实际的能力。当邀请孩子来帮忙已经超出孩子年龄的时候,对孩子又会是一个打击。
例子:孩子在超市里乱跑,把货架都撞翻了,妈妈三番五次说了都不听。这个妈妈学习了之后就用了这个方法,说“你能帮妈妈去拿两条巧克力吗?”孩子注意力就迅速回到巧克力上,非常高兴的去找巧克力货架在哪里。这个过程,孩子的注意力就自然的转移到另一个方向。
找点事干和请孩子帮忙中间还有些不同。找点事干有时候会倾向于安排任务,孩子不一定会接受,尤其是感觉到被控制的。邀请孩子来帮忙是对孩子能力的信任。
第二, 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
如“这个时候我已经很生气了”“我认为你不应该在超市乱跑,这样会影响到其他人”。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多说”我”信息,而不是指责孩子。
第三, 给孩子提供一个选择
可以问孩子:你是选择和妈妈继续购物呢?还是出去找爸爸?这里有几个需要注意的点,在给孩子选择的时候,需要慎重,经过自己思考之后再给孩子选择,而不是基于情绪。这个选择尽量是封闭性的。
给孩子选择的时候,要去观察孩子背后的动机。孩子的行为如此不受约束,背后到底需要满足的是什么?有些特别调皮的孩子可能是为了博得老师的关注,在超市乱跑的孩子,他有可能是高能量的孩子,生活中的运动没有被满足,有可能是吸引妈妈的注意力。
当家长做过其他努力了,邀请孩子帮忙了,也表达立场了,所有委婉的方式都在孩子这里试过了,如果仍然不管用的话,就可以给孩子一个封闭性的选择。
第四,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
有时候我们会分不清自然后果和惩罚之间的关系。自然后果有这样几个特质:它和事件是有相关性的。例子:女儿有一次作业没有好好写,于是爸爸说:你要是这个态度,作业不好好写,周末我们就不去儿童乐园了。当时,女儿就清晰的告诉爸爸“这两个事情没有关系”。当时爸爸就愣在那儿了。
自然后果和惩罚的区别在于,自然后果是有相关性的,有合理性的,是非情绪下的产生,同时是一个低介入状态(家长介入的因素很少)。而惩罚是一方对另外一方有意为之的伤害性行为。
当前面的方法和技巧不管用,那就让孩子面对自然后果,当自然后果产生的时候,让孩子在自然后果中去学习,这个时候需要注意的是:自然后果产生时,我们应该是一个陪伴的状态。而不是冷眼旁观的状态。
陪伴孩子从自然后果当中去学习,去找到错误当中的资源和价值,以便下一次的行为能更好的去调整。当孩子没有从自然后果中提取资源的时候,就浪费了一次成长的机会。
以上几条是如何取代惩罚的方式,但生活是很现实的,还会有家长所有方法都用尽之后难解决的问题。
例子:希望孩子早上早点起床,但孩子总是赖床。
这里又有一套小技巧,关于难以解决的问题,这里把步骤分享给大家。
一个问题长期难以解决,成因也许比较复杂。
第一步:邀请孩子讨论这个问题。这里为什么要邀请呢?一定要是孩子愿意去沟通的情况下,再和孩子讨论这个问题。如果孩子不想谈,需要尊重孩子,继续邀请,表达家长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可以说“不想谈没有关系,看你什么时候想谈了,妈妈觉得这个问题特别重要。”
第二步:当孩子愿意坐下来谈的时候,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让孩子尽情表达基于这件事情的的想法和感受。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给够孩子时间。
第三步:家长表达想法和感受。这一条需要注意的是和上一条恰恰相反,简短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第四步:跟孩子一起讨论一下,邀请孩子一起想办法。现在这个事情该怎么办呢?孩子一开始可能会想到各种不靠谱的办法,比如关于赖床的问题,孩子会想到:早上第一节课不上了。这个时候记得,不加任何评价,不加褒贬。先把方法全部写下来。把家长自己的想法也写下来,如:提前半个小时闹钟,可以有半个小时的赖床时间。孩子可能会说不行,但可以告诉孩子先不说哪个办法好与不好,只是把方法写下来。当爸妈不评价孩子方法的时候,孩子自然不会评价爸妈的方法。
写下方法之后,可能会有十多条,这个时候双方开始谈判。规则就是,只要有一个人不同意,这个方法就废除。如,第一节课不能上,这事妈妈不同意,老师也会不同意的。就划掉。最后可能会留下一到两个双方都同意的,就可以确定这个方法什么时候实施,怎么实施。
但还有可能出现一种情况,所有的方法都被划掉。这种情况怎么办?
这个时候听孩子的,孩子愿意继续想办法就继续想办法,如果不想继续想办法了,也没有关系。整个过程是不是对亲子关系的有一次梳理呢?我们是不是又营造了彼此尊重的氛围呢?孩子在这个过程是不是感受到父母的信任呢?
所以,即便当下没有解决的方案,并不代表问题和原来一样。问题其实在悄悄发生变化,孩子得到尊重,他会持续地在生活当中寻找办法。
今天的基本内容是如何用其他方式取代对孩子的惩罚。第一,邀请孩子的帮助。第二,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第三,给孩子提供选择。第四,让孩子承担自然的后果。关于难以解决的问题也值得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