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现在写鸡汤最赚钱了,我呵呵一笑,不是说我多黑鸡汤,只是觉得很多鸡汤都是所谓的模式化的文章,您觉得是经典的东西都是生产线的产品,反而一些真实的大众化的文章被埋没起来。
你会产生一个误区或者怪圈,就是看着鸡汤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或者看的热血澎湃,可关掉朋友圈,那一腔热血早就冷了下来。我始终写着那些小人物的故事,因为我觉得好的文学作品不就是百姓人生的故事吗,我们生来就不是所谓的贵族,我们就是那大多数人,做着最平凡的工作。我们的喜怒哀乐就是平淡的小事儿,但总觉得平平淡淡才是真,多一些人去写写我们自己不是更好吗,最起码看的时候很真实,也很贴切。
从我自己写,写写身边的事儿。比如我是生活在一个挺大众的院子,我周边就是胡同区,这里有许许多多有意思的故事。我每天上班都能看见一个年近九十岁的“老北京”。他在胡同的深处,在小区门口有个鞋摊。你和这位老者打招呼的时候,他的那口京腔似乎能让你的时间倒回民国那会儿,真的很正,听说这个老人是民国时代的一个文人,做派都挺老派,只是有些糊涂了。但喜欢那股浓浓的京味儿。他的手艺很好,价钱也很低廉,每天都会到胡同口那买瓶红星,就在鞋摊的桌子上喝喝酒,而且烟也挺勤的,看的出这是一个挺洒脱的人。
胡同里面还有很多小商贩,她们过得很清苦,基本晚上回家的时候都是拖着疲惫的身躯,她们最快乐的时候就是聚在一块打牌了。如果您细心留意的话,打牌的手法都是混合的,也许他们玩儿的手法就是跨省玩儿,两个省混在一块玩。还有的就是胡同的孩子,也是外地人居多,都操着一口方言和胡同的本地人夹杂在一块。北京话,广东话,四川话交织在一块,虽然有些乱,但也是挺有味道的。
胡同里的人穿衣都很随意,宽大的廉价的T恤,大裤衩,还有大蒲扇是最常见的了。胡同里更多的是听到的笑声,虽然都是社会的小人物,但是也很快乐。可能住的条件都很差,很多都是一大家子挤在一个小房间里面,但也是很乐观地去面对。
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个小哥,一直在小区门口摆摊,我经常晚上下班去他那儿买烤串。慢慢地就熟悉了,基本上这个小哥每天都是凌晨4点就去进货了,然后准备烤串,睡觉的时间也就4个半小时。他说他最快乐的事儿就是回家能和老婆孩子一起看看电视,吃吃饭就很好了。对于未来小哥并没有打算,他给我说的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凑合活着呗,快乐一天是一天。
其实慢慢发现,小人物的生活虽然艰辛,但是他们都在为生活而奔波,都在为自己的小家而打拼。有时候真的觉得应该有更多的人去写写这些社会底层的大众,娱乐明星在那傻傻地做着真人秀,不如看看这些真实的老百姓是如何生活的。这些小人物的生活才是离我们最近的人。
所以多一个写小人物的作者,比少几个写鸡汤的作者不是更好吗。那些鸡汤您还没喝腻歪吗?逗逗闷子而已。用我的笔趣让更多的小人物跃然纸上,更多的人写一些真实的文学作品出来。
所以,别老喝鸡汤了,让我们从自己写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