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迷上一个人的书。这个人在国际顶尖投行瑞士银行工作很多年,曾任股票分析师,做过宏观经济研究。从瑞银离职后还做过上市公司董事长,兼任6家上市公司董事。他写过4本书,我去年都看过,而且看过不止一遍。人多少都受光环效应的影响,炒股,谁有科班出身顶尖投行的分析师好呢。
昨天又再看他写过的一本书《避开股市地雷》的一些章节。明显的感觉跟上次阅读不一样,光环效应消失了,这位分析师推荐的股票我一个都看不上了。可能是我最近一年进步了吧,去年我还什么都不知道,现在我已经看了很多投资大师的书,自己也有一些投资经验。
他推荐的股票行业集中在能源,地产,高速公路,有个共同特点市盈率非常低。这点我就不喜欢,比如他推荐的一个内地的燃气公司,推荐的时候股价在3港元,但目前目前股价1港元左右。推荐的时候优势列了一大堆,什么便宜,垄断之类的,但仅仅是国企这一项,我就把这个公司pass了。另外他提到投资是多么的困难,他在2011年精心挑选的20支股票,2014年的时候绝大部分跌了30%。因此他对股票充满了悲观,告诫股民股票很危险,能不玩就不玩。你想想,一个国际顶尖投行的股票分析师,多少有些名气,成功的打过几次上市公司的假,调研过无数公司,写过无数分析报告,他的失败投资和经验教训比一般的股民的失败教训的份量要重很多。
我想这位分析师如果当时全仓买入腾讯,那么他目前是一种什么情怀。不用去挑选什么股票,调研上市公司,与公司高管接触获得一般散户接触不到的第一手资料,一头扎进财报堆里,写出又臭又长的研究报告。不用做这些,买入腾讯只知道一点,有7/8亿用户离不开腾讯,腾讯的营收每年都在飞速增长。但他不会买入腾讯,因为腾讯看上去太贵了。腾讯好想市盈率都没下过40,这在A股好想不算什么,可是在平均市盈率只有9倍左右,5倍以下市盈率司空见惯的香港市场可是一个高耸入云的价格。
好公司什么时候买入都是便宜的,烂公司什么时候买入都很贵。不能用市盈率的绝对大小来决定买入是否划算。首先,企业的利润操作空间太大了。第二,企业的盈利影响因素太多了。第三,市盈率是个动态的指标,一年和一年并不能保证连续性。比如,作者张化桥推荐的一只燃气股,推荐的时候市盈率小于4,因此他说这只股很值得买。但现在呢?股价从当时的4块跌到1块,市盈率也从不到4涨到超过10。反观腾讯,市盈率从来没有下过40,但是股价一直再涨,上市到现在涨了300多倍,在这期间恒生指数也没有怎么上涨。如果因为股价便宜所以推断这只股票很值得买入,这是很危险的。巴菲特是喜欢便宜的价格,但相对于企业的品质和发展潜力,他不会去纠结价格。
我想这位分析师失败的投资生涯还有一部分原因。他总是仗着自己是科班出身,懂经济,又研究股票几十年,于是试图跨越太高的门槛。再丰富的知识在投资股票上都不够用,再浅显的知识也能在股票市场盈利,只要你明白自己懂了多少,不去越过这条界限,有耐心持股。公司的研究本身就是无底洞,没有任何人能说清楚很多公司的未来前途。但是总有一些不需要什么高深智慧和专业训练,很显然能大概率盈利的股票。投资这些股票,不需要什么知识就能明白,不需要懂经济,看懂财务,调研上市公司。这样的股票就如贵州茅台,云南白药,片仔黄这样的,有自己的护城河,没有任何人跟他竞争。买入并持有,你就比试图跨越任何障碍的武装到牙齿的分析师盈利多得多。
这位分析师总是很在意风险,强调安全。他不了解最大的安全边际是公司的前景和发展。他认为买入低市盈率的股票就是一种低风险和安全。评价一只股票便宜还是贵,有多少安全边际,是一项很复杂的事情,很容易出错的事情,特别是分析师试图分析所有市面上的股票,对任何一只股票都给出一个安全边际。从这个角度看,分析师的价值就为零,因为有非常多的股票根本无法给出估值。比如,分析师从3000支股票中随机挑选出5只进行研究,废寝忘食的研究,最后写出厚厚的研究报告,给出估值和一个安全边际。那么这个安全边际有价值吗?没有任何价值!因为很有可能这5只股票都是垃圾股票,在一个毫无前景的行业,但分析师不得不去研究,给出评价,因为这是他们的工作。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分析师自觉不自觉的认为自己可以分析任何股票。整个A股保持稳定盈利的公司可能不到50家,但这50家公司根本就不需要分析师那样经过很多年培训获得的知识也能挑选出来。
因此,由于分析师总是试图干一些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干好的事情,于是乎他们的投资总是失败。这些事情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而干不好,而是谁也干不好。他们是因为工作,因为薪水而不得不干。我很好奇,为什么这位著名的分析师全书中根本没有提在港股独树一帜的腾讯控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