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半的女儿咪咪有天学校活动,回家吃完晚饭已经接近7点了。可她想去游泳,奶奶不同意。
奶奶:“你刚吃完晚饭,至少要歇半小时才能去,就算你游1个小时就回来,但今天还要洗头,这样9点钟就不能按时睡觉了。明天再去。”奶奶和她说话一直都是不容商量的口吻。
女儿:“奶奶,你总是不让我去游泳,总是不带我去同学家玩,总是不让同学来我家玩。讨厌死了。”咪咪开始闹情绪了。
奶奶:“你真是没有一点良心。昨天才带你去游泳,前天还带你去同学家玩了。看来我怎么做都无法让你满意。以后你想怎样就怎样吧,我不管你了。以后有什么事情不要叫我帮你。”奶奶是个性子比较火爆的人,这会已经被咪咪的话激怒了。
女儿:“你就是什么都不让我做,这个不让那个也不让。我一点都不自由。”别看咪咪才6岁半,对自由的理解倒是很有自己的一套想法。
因为游泳事件引发了一场争吵,最后两个人相互生气不理对方。两婆孙闹翻了,作为旁观者的你,这时会怎么办?从第三者的角度,可能更多人会认为奶奶做得不对。因为不管怎么说,也没必要和一个小孩生气,对不?
但我相信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都可能会像奶奶一样,实在是忍不住发火。这种情况下,我大多会做咪咪的思想工作。首先因为她一般都会找我聊聊小心事,我正好引导一下她。再者因为她毕竟是小孩,她更容易接受正确的思维模式并更愿意修正自己的行为。
果然,不一会,见奶奶真的不理她了,咪咪有点坐不住了:“妈妈,奶奶不理我了。怎么办?”
我:“哦。那奶奶为什么不理你了?”
“她生气了。”
“她为什么生气了?”
“她总是不让我去游泳,但我一说她,她就生气。一点都不公平。为什么只可以她说我但我却不能说她?”
“哦。刚才奶奶怎么说?我好像听她说,她昨天才刚带你去游泳哦,所以是不是真的‘她总是不让你去游泳’?”
“她昨天是带我去游泳了。我说的不对,所以她生气了。”
“是哦,所以我们说话是不是要精准啊?你觉得应该怎么说她才不会生气?”
“我知道了,我应该说‘奶奶有时不让我去游泳’。”咪咪很认真的思考了一会后回答我。
“你真棒。还有吗?”最近我受《高绩效教练》一书的影响颇深,喜欢以教练的方式来启发咪咪自己思考并采取行动。
“我还应该说,奶奶,我知道你是关心我的,所以有时会不让我做一些事情。”
“很好。然后你要不要表达一下你真的很想去游泳的心情?以及当你听到奶奶说不让你去游泳时你的感受?”我继续启发她去回想当时的情绪。因为当她能意识并体会到情绪的时候,她会更容易从情绪中走出来。
“刚才听到她说不让我去游泳,我很伤心,很难过。而且我很生气。”
“嗯,妈妈理解你的心情。所以你下次是不是可以告诉奶奶你的心情?还有,为了说服奶奶让你去,你是不是还应该做点什么?”咪咪想了好久一会也没有回答我。我提示了她一下:“你想想奶奶不让你去是因为什么?是不是担心你没有办法按时睡觉啊?所以你是不是可以和她约定一个既可以游泳又可以按时睡觉的时间?对不?”
“哦,妈妈我懂了。我可以早点去,然后游一会就回来,最后快点洗澡睡觉。”
“你实在是太棒了。那如果你都做了这些,但奶奶还是坚持不让你去,怎么办?”我继续提示她,因为毕竟不是所有的努力都尝试后就一定会出现自己期望的结果的,我还得让她有心里预期。
“那就只能下次再去咯。”咪咪很平静的回答。我挺满意她的这个回答。后来,咪咪主动去找奶奶道歉了,因为奶奶并不是总是不让她去游泳的。奶奶当然很愉快的原谅了她。
从咪咪身上,你有没有看到自己过往的影子?你有没有轻易的随口就对伴侣或孩子说出这样的话:“你老是乱花钱。”“你总是不早点回家。”“你老是不听话惹我生气。”再回想一下,当时对方是否马上就反驳你了?如果你曾经有过这种经历,那么也许应该好好学习如何精准说话。
当我们像摄像机或录音机那样,只将我们看到的或听到的客观地描述出来,不带任何评判,不贴任何标签的时候,我们就做到了精准说话。比如,上面的句子可以说成:“你已经有5个手袋了,但今天还再买了一个手袋。”“你这周从周一到周三,每天都是晚上10点后才回家。”“我叫你刷牙,叫三次了你还没有去。”因为这种表达是基于现实的,所以对方一般不会有太大的抵触情绪,两人一般不太容易产生分歧。
接下来,我们应该将我们对这件事情的感受说出来,而不是去指责对方。如上面的情景,可以说:“你再买一个手袋,我觉得很浪费。如果是我,我会更倾向于把钱用在换一台更好的笔记本电脑上,这样我们可以更好的工作或娱乐。”而不是说:“你总是浪费钱,你总是不会想着把钱用在刀刃上。”
好好表达是一门艺术。用好了既可以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还能减少人际冲突,你会好好表达吗?如果你也有小孩,你会引导TA好好表达吗?